濯濯水中华,香艳胜蘋藻。
英英泥中根,絜素常自保。
房实又堪食,无一不为好。
乃知金仙经,譬喻肆论讨。
游宴集宾僚,赏咏固宜早。
一朝霜飙至,茎叶变枯槁。
抑亦如佳人,妍媚忽衰老。
顾眄岂复怜,弃置不足道。
幽怀向君开,芳樽为倾倒。
木末谁能搴,愁烟起孤岛。
【注释】
①濯濯:光秃的样子。华:花。蘋藻:水草名,这里指莲。
②英英:形容花叶茂盛,鲜艳夺目。泥中根:指莲花在淤泥中的根系。
③房实:莲子。
④金仙经:佛教语,指佛经。譬喻:比方、比喻。肆论讨:随意议论。
⑤游宴集宾僚:游宴,即宴会。集,聚集。宾僚,宾客和僚属。
⑥赏咏:观赏吟咏。固宜早:本来应当及时欣赏。
⑦霜飙:寒风。变枯槁:变枯萎凋敝。
⑧妍媚:美好妩媚。忽衰老:忽然衰老。
⑨顾眄:回头看。怜:怜爱。弃置:抛弃。不足道:不值得一说。
⑩幽怀:深沉的心事。君:对对方的尊称。向君开:向对方倾诉。
⑪芳樽:美酒盛器。倾倒:倾泻、倒出。
⑫木末:树梢上最细的树枝。搴(qiān):拔取。愁烟:忧愁如烟雾一般弥漫。孤岛:孤立的小岛。
【译文】
水面上荷花盛开,香气艳丽胜过了水中的浮萍和藻类。
莲花的叶片茂盛,根茎扎在泥土中,常常保持洁净自守。
莲子可以吃食,没有一样不是好的。
才知道佛经里所说的金仙经,就是用来比喻莲。
宴席上聚会朋友和宾客,欣赏吟咏本来就是应该早点进行。
可是突然寒风吹来,荷叶变黄枯萎了。
它就像美丽的人儿,曾经那么艳丽妩媚,转眼间却衰老了。
看它也顾盼回首,但已不再有怜爱之心,被抛弃丢在一边,也用不着再提了。
我内心深深藏着的心事,向君诉说,把酒杯斟得满满的,任其倾泻而出。
只有那树梢上最细的一根枝条,能被拔取,其余的都被忧愁的烟雾笼罩着,变得孤单无依。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畋所作,描写了荷花在秋风来临之际的变化过程以及作者由此生发的感慨。全诗以物为喻,托物言志。
首联“濯濯水中华,香艳胜蘋藻”二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形象。荷花在水华中生长,香气艳丽胜过水中的浮萍和藻类,是自然界中极为常见的一种植物。这一句是写荷花的外观特征,用“濯濯”一词修饰水面上的荷花,突出了其生机盎然的景象。
颔联“英英泥中根,絜素常自保”二句,进一步描述了荷花的生长环境和内在品质。莲花虽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其根茎却洁白如玉,经常保持洁净自守。这里的“絜素”二字,既指洁白,又含有纯洁之意。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荷花在污泥中依然能够保持本色的品质。
接着进入第三联“房实又堪食,无一不为好”,这两句赞美了莲子的美好品质。莲子是莲花孕育出来的果实,既可以食用,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里的“房实”指的是莲子。“无一不为好”表达了作者对莲子的喜爱之情,认为它们都是美好的事物。
接下来第四联“乃知金仙经,譬喻肆论讨”二句,通过比喻的方式,将莲花比作佛经中的金仙经。这里的“金仙经”指的是佛经中的《金仙经》,而莲花则成为了佛经中的金仙经的代表。这种比喻方式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五联“游宴集宾僚,赏咏固宜早”二句,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一起赏花的情景。在这里,诗人邀请朋友们一起参加宴会和赏花活动。这里的“赏咏”指的是欣赏吟咏,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固宜早”则表示这种行为应该尽早进行,以免错过时机。
第六联“一朝霜飙至,茎叶变枯槁”二句,描述了秋风来临时荷花的变化。这里的“霜飙”指的是秋日的寒风,而“茎叶变枯槁”则描绘了荷花在寒风中逐渐枯萎凋敝的景象。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第七联“抑亦如佳人,妍媚忽衰老”二句,通过类比的方式,将荷花比作美女。这里的“佳人”指的是美女,而“妍媚忽衰老”则表达了美女容貌之美的同时,也暗含了她们青春易逝的无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八联“顾眄岂复怜,弃置不足道”二句,表达了作者对被抛弃的事物的感慨。这里的“顾眄”指的是回望,而“弃置不足道”则表示被抛弃的事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遗忘或被抛弃的痛苦和无奈。
“幽怀向君开,芳樽为倾倒”二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这里的“幽怀”指的是深深的心事,而“芳樽”则是美酒盛器。这一句表示作者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分享给朋友和他人,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第九联“木末谁能搴,愁烟起孤岛”二句,描绘了诗人面对孤独无助的情感。这里的“搴(qiān)”指的是拔取的意思,而“愁烟起孤岛”则表示诗人感到孤独无助的情绪如同浓烟笼罩着孤岛一样无法摆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荷花在不同季节变化过程中的描写以及诗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无常以及人生的悲欢离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