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秋云物扫遥天,对月凭栏一怃然。
明夜半规应尽满,此时清赏更无前。
琼楼颇觉三山近,玉斧谁将七宝连。
我欲乘风霄汉上,坐令凡骨变真仙。
【注释】:
和史守八月十四日:即《月夜》二首之一,是杜甫与友人史守同游月下之作。
扫遥天:指云物被风卷走。
凭栏一惘然:凭栏杆眺望,心中茫然。
明夜半规应尽满:明天的月亮,将把一轮圆满的明月照亮夜空,此时清赏更无前:今夜月色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景色优美宜人,令人陶醉。
三山:神话中蓬莱三山,这里借指名山胜地,用以形容景物之美。
玉斧谁将七宝连:是谁用神奇的玉斧将七宝相连,使得美景更加绚丽多彩。
霄汉:指天空,这里比喻仙境。
凡骨变真仙:凡人的身体变成仙人的身体,意味着修炼成为神仙。
【赏析】:
此诗为杜甫和友朋在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出游赏月所作。
第一句“半秋云物扫遥天”,描写了秋天的云彩、物体等被风吹散的景象,暗示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失落感。
第二句“对月凭栏一怃然”,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倚靠在栏杆上,内心感到茫然而空虚的场景。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第三句“明夜半规应尽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希望。他认为,明天的月亮会将一轮圆满的明月照亮夜空,使得今晚的景色更加美丽。这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他的乐观精神。
第四句“此时清赏更无前”,强调了诗人在此时此刻的独特感受。他觉得此刻的景色非常优美,没有其他人能够与之匹敌。这里的“清赏”指的是对美景的欣赏和品味。
第五句“琼楼颇觉三山近”,描绘了诗人对名山胜地的向往之情。他认为这些名山离他并不遥远,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这种对名山胜地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第六句“玉斧谁将七宝连”,借用神话传说中的玉斧和七宝来形容美景的瑰丽。他认为这些美景是由神灵或仙人所创造的,充满了神秘和神奇色彩。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神秘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最后一句“我欲乘风霄汉上,坐令凡骨变真仙”。表达了诗人想要飞升到天宫的愿望,希望自己能成为仙人,摆脱世俗的束缚。这里的“凡骨”指的是凡人的身体,“真仙”则代表着仙人的形象。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修仙和成仙的追求,以及他对于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