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肠万卷书,不知何处著。
寄语腐唇人,于兹宜领略。
博古斋:藏书的地方。
撑肠万卷书,不知何处著。
撑肠——形容藏书多。万卷,形容多。着,指“置”。撑肠万卷书,形容藏书之多。不知何处著,不知道这些书放在了什么地方。
寄语腐唇人,于兹宜领略。
寄语——告诉别人。腐唇人,即腐儒(迂腐的书呆子),指不善于欣赏的人。于兹,这里。宜领略,应该去领略。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书房里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便写了这首诗来赞美它。诗中表达了对这幅作品的赞美之情。
撑肠万卷书,不知何处著。
寄语腐唇人,于兹宜领略。
博古斋:藏书的地方。
撑肠万卷书,不知何处著。
撑肠——形容藏书多。万卷,形容多。着,指“置”。撑肠万卷书,形容藏书之多。不知何处著,不知道这些书放在了什么地方。
寄语腐唇人,于兹宜领略。
寄语——告诉别人。腐唇人,即腐儒(迂腐的书呆子),指不善于欣赏的人。于兹,这里。宜领略,应该去领略。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书房里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便写了这首诗来赞美它。诗中表达了对这幅作品的赞美之情。
方知聋者善听出自《再和二首》,方知聋者善听的作者是:郭印。 方知聋者善听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方知聋者善听的释义是:方知聋者善听:原来聋人最善于倾听,意味着有时候不发声、不说话,反而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方知聋者善听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方知聋者善听的拼音读音是:fāng zhī lóng zhě shàn tīng。 方知聋者善听是《再和二首》的第30句。
直至出死超生出自《再和二首》,直至出死超生的作者是:郭印。 直至出死超生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直至出死超生的释义是:直至出死超生:指经过极大的痛苦和磨难,最终达到解脱和超脱的境界。 直至出死超生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直至出死超生的拼音读音是:zhí zhì chū sǐ chāo shēng。 直至出死超生是《再和二首》的第29句。 直至出死超生的上半句是
根株亦须穷竟出自《再和二首》,根株亦须穷竟的作者是:郭印。 根株亦须穷竟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根株亦须穷竟的释义是:根株亦须穷竟:比喻追究事物的根本,探究到底。 根株亦须穷竟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根株亦须穷竟的拼音读音是:gēn zhū yì xū qióng jìng。 根株亦须穷竟是《再和二首》的第28句。 根株亦须穷竟的上半句是: 门庭既已趣入。
门庭既已趣入出自《再和二首》,门庭既已趣入的作者是:郭印。 门庭既已趣入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门庭既已趣入的释义是:“门庭既已趣入”中的“趣入”可理解为“趋向、进入”的意思,整句可解释为“门庭已经趋向进入”。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已经进入了某个地方或者某种情境。 门庭既已趣入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门庭既已趣入的拼音读音是:mén tíng jì yǐ qù rù。
免使大惑易性出自《再和二首》,免使大惑易性的作者是:郭印。 免使大惑易性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免使大惑易性的释义是:免使大惑易性:避免使人过于困惑而改变本性。 免使大惑易性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免使大惑易性的拼音读音是:miǎn shǐ dà huò yì xìng。 免使大惑易性是《再和二首》的第26句。 免使大惑易性的上半句是: 何妨常善救物。
何妨常善救物出自《再和二首》,何妨常善救物的作者是:郭印。 何妨常善救物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妨常善救物的释义是:何妨常善救物:不妨经常去帮助和拯救万物。这里的“何妨”表示“不妨”、“无妨”,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即作者主张不断地去救助和关怀周围的事物。 何妨常善救物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妨常善救物的拼音读音是:hé fáng cháng shàn jiù
至人用心若镜出自《再和二首》,至人用心若镜的作者是:郭印。 至人用心若镜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至人用心若镜的释义是:至人用心若镜:至人即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他们的思想纯净无杂,如同明镜一般,能够反映事物的真实本质。 至人用心若镜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至人用心若镜的拼音读音是:zhì rén yòng xīn ruò jìng。
大道多歧亡羊出自《再和二首》,大道多歧亡羊的作者是:郭印。 大道多歧亡羊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大道多歧亡羊的释义是:“大道多歧亡羊”意指在宽广的道路上,因为岔路太多而容易迷失方向,导致羊群走失。比喻做事情时目标不明确,容易走错路,失去方向。 大道多歧亡羊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大道多歧亡羊的拼音读音是:dà dào duō qí wáng yáng。
藉元神为本柄出自《再和二首》,藉元神为本柄的作者是:郭印。 藉元神为本柄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藉元神为本柄的释义是:以元神作为根本或核心。 藉元神为本柄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藉元神为本柄的拼音读音是:jí yuán shén wèi běn bǐng。 藉元神为本柄是《再和二首》的第22句。 藉元神为本柄的上半句是: 要明师指药物。 藉元神为本柄的下半句是:
要明师指药物出自《再和二首》,要明师指药物的作者是:郭印。 要明师指药物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要明师指药物的释义是:要明师指药物:寻求明智的师傅的指导,就像寻求对症的药物一样,意味着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要明师指药物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风格是:诗。 要明师指药物的拼音读音是:yào míng shī zhǐ yào wù。 要明师指药物是《再和二首》的第21句。
注释: 念念等空寂,行藏鬼莫窥。 是名真遁者,安用山林为。 “念念等空寂”意思是说,时时刻刻都是虚空寂静的,没有什么能够干扰我的内心。 “行藏鬼莫窥”意思是说,你(指别人)休想窥探我的秘密和行藏。 “是名真遁者”意思是说,这就是真正的隐士。 “安用山林为”意思是说,我为什么还要住在山林里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隐士高洁情操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
【注释】 远色阁:在今江苏扬州。高人:指作者自谦的自称。了色空:超脱一切色相,达到真空境界。法界:佛教语,指一切事物现象和本体的总和,也特指佛教所说的三法界。近远:这里指远近高低。高着眼:眼界开阔。 【赏析】 这首七绝,诗人以“高眼”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超然态度与宽广胸襟。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超脱尘世,看破名利,达到了“了色空”的境地。“高人”二字,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远色阁二首 遐观目力穷,莽苍云山碍。 遥望山川壮丽,目不暇给,但见云雾缭绕,山峰峻峭。 傥知色非色,坐见六合外。 若得真知,超越形色之表,便能洞察天地之大,万象归一之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通过“遐观”和“莽苍云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遐观目力穷,莽苍云山碍”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时的震撼与惊叹。而“傥知色非色
【释义】 心澄净自然清爽,放眼望去满眼青山。 想要知道此诗的用意,只需一笑便可忘掉言词。 【注释】 题:写,题咏。 爽轩:清幽的轩窗。 拄颊意:拄着脸颊思考的意思。 忘言:忘却语言,即“无言”,这里指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 【赏析】 本诗为五律体,全篇以景抒情。前两句“心澄气自爽,满目是青山”写出了诗人在爽轩中所见所感;后两句“欲知拄颊意
玉兔夜夜明,金乌朝朝彻。 吾身有神光,大千韬日月。 注释: 1. 玉兔:月亮的别名,这里指的是月亮。 2. 金乌:太阳的别名,这里指的是太阳。 3. 吾身:指诗人自身。 4. 神光:神圣的光芒。 5. 大千:佛教语,意为宇宙、世间,泛指万物。 6. 韬日月:藏匿日月,比喻隐藏或掩蔽。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赞美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首先,通过描述月亮(玉兔)和太阳(金乌)的明亮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诗句释义: - “独立未为真”:诗人表示自己的存在并非真正的独立,而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状态。 - “万法皆吾侣”:这里指的是万事万物都是自己伴侣,诗人与万物共享同一生命。 - “故於竹柏间”:在竹林和柏树之间,诗人找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 - “强名相尔汝”:虽然诗人自称与万物为伴,但这种关系更像是一种游戏或玩笑,而非严肃的师生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