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愚痴儿,开眼却如睡。
况于世法中,而能了出世。
接舆本非狂,阮籍未为醉。
知命百无忧,馀生任废置。
【注释】
“纷纷”二句:指世俗之人愚昧无知,对世间的名利看得很重,一旦得到这些就会像睡醒一样,不知珍惜。接舆:春秋时楚国狂士,以直谏闻名。这里借喻那些不趋炎附势的人。阮籍:三国魏人,与嵇康、刘伶等为竹林七贤,崇尚老庄之学。未为醉:指没有沉湎于酒中。“知命百无忧,馀生任废置”:《庄子·大宗师》有《知北游》篇:“汝徒处无为之事而物自化。”《逍遥游》篇中有“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其于世亦必衰矣!夫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颉,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大意是说:宇宙之大,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道,人应当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闲居期间所作,表达了他超然世外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纷纷愚痴儿,开眼却如睡。”这两句写世俗之人对名利的追逐,如同梦中觉醒一般。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却不懂得长远规划。
“况于世法中,而能了出世。”这两句进一步说明,这些人虽然沉迷于世俗之中,但终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超脱尘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接舆本非狂,阮籍未为醉。”这里提到接舆和阮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接舆(接舆)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狂士。《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时,陈国大夫司城贞子在郊外迎接他,并问孔子:“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我听说‘高山上流水潺潺,鸟儿在歌唱’,我来到这里是为了欣赏美景。”司城贞子又问:“那先生为什么又面朝北呢?”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凤凰落在梧桐树上就高高地飞起来’,所以我面向北边。”接舆听到后感叹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是说:凤凰啊,你的羽毛已经这么差劲了,以前的事已经不能挽回了,以后的事情还是可以努力的!这里借接舆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的看法。阮籍是三国魏时的名士,他曾经因为喝酒过度而醉酒,被司马昭所迫而被迫离开家乡,后来隐居山林,过着隐逸的生活。《晋书》说他“性简素,不善言谈”;《世说新语》说他“嗜酒能啸,善弹琴”,还经常“箕踞抚琴”。阮籍的诗作大多表现了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知命百无忧,馀生任废置。”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超然态度和对人生的淡泊看法。他认为既然明白了生死的道理,那么就不用再忧虑什么了,余下的岁月可以随意安排。这里的“废置”指的是随意地度过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之人和隐士的不同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