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比君子,猗猗庭前竹。直节虚心人不顾,高标雅态自殊俗。
千亩碧云虽未有,数竿清风也自足。兴来寻访不知懒,到处敲门忘检束。
身居市廛心在野,山林痼疾今弥笃。直舍初开露井宽,檀栾只欠森森玉。
君诗赠我何相知,摄衣起谢容正肃。缅思竹林贤,自昔高品目。
当时昏浊乱一世,七子风流岂容黩。众人皆醉我独醒,正似霜筠异群木。
不妨糟丘寄孤根,秋风相伴倾寒醁。烦君更作长短句,为我商声歌此曲。

注释:

  1. 何物比君子:用什么来比喻君子呢?
  2. 猗猗庭前竹:庭院前竹子茂盛。
  3. 直节虚心人不顾:有高尚品质的人,不会去理会这些世俗的名利。
  4. 高标雅态自殊俗:有高尚的品格和优雅的姿态,与众不同。
  5. 千亩碧云虽未有:虽然拥有一千亩的绿竹林,但是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6. 数竿清风也自足:即使只有几竿风中摇曳的竹子也感到满足。
  7. 兴来寻访不知懒:兴致来了,四处寻找却不觉得疲倦。
  8. 到处敲门忘检束:到处敲门,忘记了规矩和约束。
  9. 身居市廛心在野:虽然居住在喧嚣的都市中,但心中依然向往着大自然。
  10. 山林痼疾今弥笃:山林中的痼疾更加严重了,这里指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11. 直舍初开露井宽:直舍刚建好,露出了宽敞的井口。
  12. 檀栾只欠森森玉:檀栾只是缺了一层厚厚的玉石。
  13. 君诗赠我何相知:你的诗给我带来了什么认识呢?表示惊讶。
  14. 摄衣起谢容正肃:整理衣服起来,向对方致谢,态度严肃恭敬。
  15. 缅思竹林贤:思念那些贤德的人。
  16. 当时昏浊乱一世:当时的社会风气浑浊,混乱了一整个时代。
  17. 七子风流岂容黩:七子的风流才华,怎么能被玷污呢?
  18. 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家都沉醉于世俗的享乐,只有我一个人清醒。
  19. 正似霜筠异群木:就像那挺拔的竹子,与众不同。
  20. 不妨糟丘寄孤根:没关系,可以把我这孤独的根交给糟丘。
  21. 秋风相伴倾寒醁:秋天的风吹拂着我,陪伴着我品尝寒冷的美酒。
  22. 烦君更作长短句:麻烦你为我创作一首长短句诗歌。
    赏析:
    这首《和时升种竹韵》是作者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感谢。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作者通过对竹子的描述,表达了对君子品格的赞美。竹子以其高大、正直、谦逊的品质,成为了君子的象征。这种品格在诗人的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他才会将这种品格与君子联系起来。
    作者通过描绘自己身处繁华都市而内心向往自然的情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这种厌倦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向往上,还体现在对世俗名利的追求上。然而,尽管身处这样的环境,诗人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优雅的姿态,不被世俗所染。
    作者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竹子在诗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代表了君子的品格和精神风貌。当诗人得知朋友赠送了自己一首关于竹子的诗歌后,感到非常惊喜和感动。于是,他整理衣服起来,向朋友表达谢意并表示感谢。这种感谢不仅仅是对诗歌本身的赞美,更是对朋友深厚情谊的珍视和感激。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尽管诗人已经远离了官场生活,但他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他认为,只有保持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因此,他希望未来能继续与朋友共同探索大自然的魅力,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由。
    这首《和时升种竹韵》以竹为媒,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这首诗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独特,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