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一叟发垂素,西伯与之无雅故。
幡然为舍钓鱼竿,八极风云生指顾。
先生少与文叔游,眼看日角兴炎刘。
胡为掉头不肯住,垂纶依旧披羊裘。
周文虚己师贤哲,光武规模欠宏阔。
三公清坐台阁尊,先生回首桐江月。
桐江月色无古今,白波苍嶂幽人心。

题严子陵钓台

渭滨一叟发垂素,西伯与之无雅故。

幡然为舍钓鱼竿,八极风云生指顾。

先生少与文叔游,眼看日角兴炎刘。

胡为掉头不肯住,垂纶依旧披羊裘。

周文虚己师贤哲,光武规模欠宏阔。

三公清坐台阁尊,先生回首桐江月。

桐江月色无古今,白波苍嶂幽人心。

注释:渭水之滨的一叟头发已经斑白了,他与周朝的西伯姬昌没有深厚的交情。突然之间,他放下手中的钓竿,像变了个人似的站在河边。八方的风和云都在他的指点下变幻着形态。

年轻时曾经和文叔交往过,看着文叔那如日中天、雄心勃勃的样子,也不禁为之心动。为什么后来他却改变了主意呢?依然穿着羊皮大衣,悠然自得地垂钓。

西周的周文王以谦虚的态度向贤人学习,汉光武帝虽然有宏伟的志向但却没有实现它。在台阁上做官的大臣们清高而尊贵,但先生却回到了桐江边,望着月亮发呆。

尽管桐江的水面上没有时间的变迁,但它的月色却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地方所无法相比的。月光下的白浪和苍山,让人感到深深的幽静和寂寞。

赏析:

这首诗写严子陵归隐之事。全诗四段,每段四句。第一段描写严子陵隐居钓台时的情景。第二段叙述其早年的经历。第三段描绘其归隐后的生活状态。第四段感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

开头二句点出钓台,并交代西伯姬昌与其无交情,这是严子陵归隐前的一种心境,为后文写景张目。“幡然”两句,从“为舍”二字见出其变易旧习,改弦易辙,由仕转隐;“八极风云生指顾”则表现其胸襟开阔,意气豪迈。这两句不仅刻画出一个潇洒超脱的钓翁形象,而且暗含其对时世的不屑态度。“先生少与文叔游”,以下几句,写严子陵与文叔交往的情况。文叔即刘秀(字文叔),他是严子陵的好友,也是后来的开国功臣。严子陵早年曾随文叔入蜀,两人志同道合。“眼视”句承上启下,说明当时文叔正处在得意之时,而作者则因见其日角而心有所动。“胡为”,即为何之意。“掉头”句,写严子陵不愿同流合污,不肯留任朝廷要职。“垂纶”,典出《庄子·秋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壹侍者曰:‘臣为人画像,曾不进,请屏于他官’”。这里借指严子陵拒绝入仕,表示自己淡泊仕途,甘于隐居的高尚品质。此句亦暗含其对现实不满之意。“周文”、“光武”两句,写严子陵归隐后的心态。周文指周文王,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虚己”,《礼记·中庸》:“曲突徙薪,豫不可救。”本谓事先准备防火措施。此处用以比喻周文王虚己求贤,以期天下大治,与严子陵的志趣相合。“光武”句则指出严子陵虽未受重用,但并不以此灰心丧气。他的志向远大,抱负不凡,所以即使退居江湖,也不失当年之风范。“三公”两句,写严子陵退隐后的境遇。“三公”,指丞相、太尉、司徒等高级官员。“清坐”指闲居无事。台阁是指朝廷的官署,台阁清闲是当时官场中的一句俗语。“桐江”,即桐庐江,今浙江桐庐一带,严子陵就在这里隐居。严子陵在桐江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仍念念不忘天下大事。“月色”两句,写严子陵的心境,意思是说:无论古今如何变化,严子陵的月夜情怀是不变的。严子陵在桐江过着隐居生活,然而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天下大事。

此诗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首段先写严子陵归隐之事,次段叙其早年经历,再段写归隐后生活状况,末段感慨年华消逝,物是人非。全篇以事明志,通过描写严子陵隐居钓鱼台、弃官归隐、晚年归江边钓鱼等生活片段,抒发了严子陵忧国忧民之心、淡泊功名之志,以及归隐山林之后仍心系天下的情怀,表达了一种超逸脱尘、遗世独立的旷达精神。

名家点评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起结二句,总括全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