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重元非好,思闲乐有馀。
生儿早传业,课女夜抄书。
时事方关念,归怀不遂初。
经纶缘未了,天意盍留渠。
【注释】:
元:元勋,指沈虞卿(字子言)。重官位,非好(喜爱)。思闲:想休息。乐有馀:生活安逸有余。生儿:儿子。传业:传授学问。课女:教育女儿。夜抄书:夜晚给女儿教书。时事:国家大事。方关念:正在担心。归怀:归家的思绪。经纶:治理国政。缘:因缘。天意:上天的意思。盍:何不。留渠:留下他。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沈虞卿曾任宰相兼枢密使,与唐玄宗、杨贵妃关系密切。安禄山发动叛乱时,他曾建议玄宗幸蜀。叛军入京后,他劝玄宗禅位于太子李亨(唐肃宗),自己以太师奉迎。事后被贬为庶人,流放黔中道。本诗是诗人在流放途中,怀念故旧而作。
首联两句,点明题旨。“官重”句谓沈虞卿身居要职,非但不受拘束,而且十分清闲自在。这正表现了沈虞卿的胸怀抱负和个性特征。“思闲”句说沈虞卿不仅不贪图享乐,而且对子孙后代寄予厚望。“生儿”二句谓他的长子早些年就继承了家学,而小女儿则夜间教书,孜孜不倦。
颔联两句,写沈虞卿的生活态度。“生儿”句,承上启下,由对子女的教育进而想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课女”句进一步说明这种态度。沈虞卿虽然身为高官,却能自甘清贫,专心致志地培养子女,使他们继承家学。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即希望他们将来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沈虞卿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可以说,他对子女的教育是很有成效的。“课女”二句,既是对沈虞卿个人生活态度的概括,也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颈联两句,写沈虞卿关心国家大事,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时事”句,是对国家当前形势的高度概括。当时,安禄山叛乱尚未平息,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诗人认为,此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安抚百姓,稳定局势。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来辅佐皇帝,共同承担起治国安民的重任。“归怀”句,是对这一想法的补充和说明。沈虞卿之所以归心似箭,是因为他想回到朝廷中去,为国家效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暂时未能实现这一心愿。这也正是他内心所深感遗憾之处。“归怀”二句既表明了沈虞卿对政治事业的执着追求,又表达了他对当前形势的深切忧虑。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经纶”句,是对沈虞卿一生业绩的高度评价。沈虞卿虽已远离朝廷,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希望能够为平定叛乱、恢复中原作出自己的贡献。“天意”句,则是对沈虞卿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肯定。他认为,既然天命已经将国家托付给了自己,那么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一使命。至于其他的事情,那就不是自己所应该考虑的了。
这首诗通过对沈虞卿一生经历的概括,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形象。作者通过赞扬沈虞卿的品德和才能,表达了对其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重任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有志之士的期望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