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短褐袍,倚杖立金鳌。
桥束溪流急,树增山势高。
白云连海峤,黄叶满亭皋。
落日西风恶,尘埃两鬓毛。
【注释】
1.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
2.金鳌:神话中的海神,此指山的一角。
3.桥束溪流急:桥是水边建筑,束溪流即把水束成小沟或小溪。
4.连海峤:白云连着山的最高处。峤,山势高峻的地方。
5.亭皋:长满草木的水边平地。
6.落日西风恶:夕阳将下,西风吹来,天气寒冷。
7.尘埃两鬓毛:年老体衰,头发稀疏,故云“尘埃两鬓毛”。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抒发乡情的七绝。首句写登山时的情景,二句写山上所见,三句写山下景色,四句以景衬情,五句进一步写景,六句写天气,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写景生动具体,抒情含蓄深沉,语言自然朴素。
前两句写登上太白山时的情景:他身穿短褐,手执拐杖,站在山峰上极目远眺。“飘飘”、“金鳌”,形容山的高;“溪流”、“树增”,则形容山的险。这两句写山的高度和险峻,为下文写景作铺垫。
第三、四句写山下之景:山腰以下的溪流因山势而束成一条条小沟,两岸的树木因山势而显得更加高耸入云。这几句中“白云连”与“黄叶满”相对,“海峤”与“亭皋”相对,“连”与“增”相对,“高耸”与“长满”相对,“飞鸟过江”与“秋风吹”相对,都显示出诗人观察细致入微的功力,同时表现出他对于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五句写日暮天寒:“落日”与“西风”相对,“恶”字与前面的“飘”“连”“长”“高”等字相对,突出了天气之恶劣,同时也暗含诗人心情之沉重。
第六句写环境气氛之凄凉:“尘埃两鬓毛”与前面所写的“白云”、“黄叶”、“落日”、“西风”等相呼应,使全诗的意境更显凄清。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秋天。当时杜甫在长安,得知好友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后返回蜀中,就写了这首《秋暮行》寄给他。
诗中“落日西风恶”,“尘埃两鬓毛”,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在秋风萧瑟之中,对友人遭遇的无限同情以及内心的惆怅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