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作天台去,长亭复短亭。
焚香参祖塔,振锡动山灵。
石罅移菖歜,松根斸茯苓。
何时白云下,相与话青青。
【注释】
- 送中上人游天台:送一位中上层僧侣去游历天台山。
- 师作天台去:你准备去游览天台山。师,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和尚。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是有名的风景名胜区。
- 长亭复短亭:路上有很长的亭子,也有很短的亭子。亭子是古代供行人休息或眺望用的建筑物。
- 焚香参祖塔:烧香参拜天台山祖师塔。祖师塔,是纪念历代高僧修行成就的塔。
- 振锡动山灵:拿着锡杖去惊动山里的神灵。
- 石罅移菖歜:把菖蒲移到石缝里。菖歜是一种香草。
- 松根斸茯苓:把茯苓挖出来放到松树底下。茯苓是一种药用真菌,可以入药。
- 白云下:白云下面,意即天台山之巅。白云,指天空飘浮的云朵。
- 相与话青青:相互交谈,谈论青翠欲滴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位中上人在去游历天台山之前的情景。诗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游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首句“师作天台去”,直接点出中上人要去游历天台山。这里的“师”是对中上人的尊称,突出了其身份地位;而“作天台去”则表明其目的地。接着两句写旅途中的景色。“长亭复短亭”,描绘了沿途的景色,既有长长的路也有短短的路,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与曲折。“焚香参祖塔,振锡动山灵”,则是在寺庙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景。烧香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式,参祖塔则是对先祖的缅怀和敬意,而“振锡动山灵”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僧人手持锡杖行走时,山间的灵气随之涌动的景象。
接下来两句“石罅移菖歜,松根斸茯苓”,则是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将菖蒲移至石缝间,将茯苓挖出来放到松树底下,都是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精心照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最后两句“何时白云下,相与话青青”,则是表达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憧憬。希望在天台山之巅,与中上人共同欣赏那如诗如画的风景,畅谈人生的感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旅途中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