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栈荆江志未酬,两京直拟笑谭收。
仅容孱后存酅祀,谁遣东吴解魏仇。
制敌岂应无法正,为谋不合有谯周。
伏龙祠上长烟霭,愤气堂堂恐未休。
诗句解释
1 蜀栈荆江志未酬:这句诗表明诗人在蜀地(即四川)的征途上,未能完成自己的愿望和抱负。蜀栈可能指的是蜀地的山道或关卡,荆江可能指的是长江。
- 两京直拟笑谭收:两京指长安和洛阳,直拟笑谭收意味着诗人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被世人嘲笑和忽视。
- 仅容孱后存酅祀:孱后可能是指懦弱无能的人,酅祀可能是当地的一座神庙。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只关注表面形象而忽视实质的人的不满。
- 谁遣东吴解魏仇:东吴可能是指东晋或宋朝,解魏仇可能是指化解两国之间的仇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与友好关系的期望。
- 制敌岂应无法正:制敌可能是指制服敌人,难道不应遵循正义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和道德的看法。
- 为谋不合有谯周:谯周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名士,这句话可能是在说诗人的政治谋略与谯周不同。
- 伏龙祠上长烟霭:伏龙祠是诸葛亮的祠堂,长烟霭可能是指烟雾缭绕的景象。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 愤气堂堂恐未休:愤气堂堂可能是指愤怒和正气,恐未休表示这种愤怒和正气还没有停止。这两句话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某些事情的不满和愤慨。
译文
蜀栈荆江我未能实现愿望,两京城内我被视为笑柄。
我只能让懦弱的人保存祭祀,谁能让我化解魏国的仇恨。
制定政策岂能没有正义,我的谋划却不如谯周。
在诸葛亮的祠堂上我看到烟雾缭绕,我心中的怒火尚未平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挫折和不公感到愤慨时所作。通过描述自己在蜀地和两京城内的遭遇,以及与某些人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不满。同时,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对自己的反思,诗人也展示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