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阴数里间,山麓矻两矶。
矶麓突江出,禹功不及施。
千古妨行舟,死生系毫厘。
我昔步矶上,雨歇暑气微。
惊湍下百尺,怒势轰千鼙。
尚忧坤轴动,无怪沙岸攲。
蛰龙渠得安,过鸟翅欲垂。
头眩胆为掉,坐叹舟上儿。
壮哉天下险,奸轨容抵巇。
如身护风寒,要地此几希。
今来岁华暮,去舟良坦夷。
人言水进退,寒暑分盛衰。
古来设险守,亦有可易时。
函谷与剑阁,秦汉尝用之。
人轻地亡重,正烦折棰笞。
恃险无兴国,兴国须藩篱。
帝王所取重,文武各攸司。
险易倏变改,即矶馀可推。
【译文】
湖阴县有数里路,山麓上有两个矶。
矶头突向江中出,禹王功业不及施。
千古妨碍行舟船,生死全凭毫厘间。
我昔曾登矶上望,雨歇暑气微风凉。
惊涛拍岸百尺高,怒浪轰击千声鼓。
尚担心坤轴摇动时,无怪沙岸欹斜地。
蛰伏的龙在渠中安,飞翔的鸟翅欲垂下。
头晕目眩胆为落,坐叹舟上人辛苦。
天下险峻真壮哉,奸佞小人难容欺。
如身护风寒刺骨,要地此是稀罕事。
如今岁末暮冬来,去舟平稳好回家。
人言水进退无常,寒暑变化分盛衰。
古来设险守国疆,亦有可易时势时。
函谷与剑阁,秦汉曾经用此策。
人们轻视土地亡,正烦折断棰笞使。
恃险无兴国大业,兴国须有藩篱助。
帝王所取重在险,文武各司其职守。
险易倏变改,即矶余可推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2)诗人任淮南东路安抚使者、知扬州期间。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淮扬地区游览所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抒发了作者对这一带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首联“湖水阴数里,山麓矻两矶”,描写了淮扬地区的山水之美。诗人首先通过“湖水阴数里”来表现这片水域之广袤,然后以“山麓矻两矶”点明此地有两座山峰耸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还暗示了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
颔联“千古妨行舟,死生系毫厘”,进一步展现了淮扬地区的自然奇观。这里所说的“行舟”指的是船只行驶在水中的情景,而“死生系毫厘”则强调了这一景象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描绘船只行驶在水中的情景,表达了对于这一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一景象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颈联“我昔步矶上,雨歇暑气微”,描述了诗人自己曾经在这座山巅上的所见所感。诗人曾经站在山巅之上,感受着雨过天晴后的凉爽气息。这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惊湍下百尺,怒势轰千鼙”,继续描绘了淮扬地区的独特地貌。这里的“惊湍”是指水流湍急的情况,而“怒势轰千鼙”则形容了这种水流的壮观场面。这些词汇都形象地描绘了淮扬地区的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尾联“尚忧坤轴动,无怪沙岸欹”,诗人再次强调了淮扬地区地势险峻的特点。这里的“坤轴动”指的是大地的震动,而“沙岸欹”则是形容沙滩的倾斜。这两个词语都描绘出了淮扬地区地势险峻的特点,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之大。
整首诗通过对淮扬地区山水之美和独特地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带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他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淮扬地区地势险峻的特点。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