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客京华,酷暑不可度。
时为冷泉登,税驾脱巾屦。
风外杂佩鸣,松根一窦注。
可闻不可挹,已足荡袢暑。
朅来黄埃中,梦绕湖西路。
宁知虎头侧,碧溜依绀宇。
琤淙响琴筑,喷噀起霏雾。
馀润碧苔滋,照影红葵嫭。
凉气濯毛骨,寒声到樽俎。
况陪持斧翁,觞咏浣尘虑。
坐着锦囊生,歌烦桃叶女。
向来湖西亭,听泉渠须数。
逼人洒清寒,如翁玉雪句。
更唤泉间龙,为霖下山去。

【注释】王漕:即王禹偁,字元之,北宋诗人。小燕、玻璃:均为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泉水清澈透明。分韵得路字:是古人诗赋中常见的押韵手法。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宋代淳化年间(990~994)所作。当时作者被贬为黄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过苏州,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去年客京华”,“去年”指上一年,“客”指在京为官。京城:古时对京城的称呼。京华,即京城,这里代指汴梁(今河南开封)。“酷暑不可度”,指酷热难耐。“度”,过也。“时为冷泉登,税驾脱巾屦”,意谓到冷泉寺游览,脱下头巾和鞋子。“税驾”,下车,这里指游览。“冷泉”,指苏州城外的西泠桥下的冷泉亭。

“风外杂佩鸣,松根一窦注。”这两句写景,描写了松树根部流出的泉水,发出叮咚的声音。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

“可闻不可挹,已足荡袢暑。”“闻”与“挹”相对,“可闻不可挹”意思是说水声虽然可以听到,但是不能直接用手舀起来。“袢暑”,暑气逼人。“荡”,这里是动词,意为驱除、消除的意思。

“朅来黄埃中”,“朅来”,忽然来到。“黄埃”,黄沙。“黄埃中”,即黄沙之中。“梦绕湖西路”,“梦绕”,梦中萦绕。“湖西亭”,即西亭湖。“黄沙之中,梦见湖边小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宁知虎头侧,碧溜依绀宇。”这两句写景,描写了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景象。“虎头”,形容山石峻峭。“绀宇”,青色的房屋,形容山峦苍翠欲滴。“碧溜”,指瀑布的水。

“琤淙响琴筑,喷噀起霏雾。”“琤淙”是指水撞击石头的声音。“琴筑”指的是琴瑟之声。“喷噀”是形容水流喷射的样子。“霏雾”,细碎的烟雾。这句诗描述了水流冲刷石头发出的声音,以及水珠溅起的细小雾气。

“馀润碧苔滋,照影红葵嫭。”“馀润”是指剩余的水滋润着绿苔。“嫭”,同“旖”,指红色的花朵。这句诗描绘了水流滋润着青苔和映照着红色花朵的景象。

“凉气濯毛骨,寒声到樽俎。”“濯”是洗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清凉的水流洗净了人的肌肤和骨骼的意境。“寒声到樽俎”,形容水声如同寒冷的风一般吹拂在酒杯和餐具上。

“况陪持斧翁,觞咏浣尘虑。”“况”表示更,更进一步。“持斧翁”,即手持斧头的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有幸陪伴这位手持斧头的男子一起饮酒吟咏,以此来洗去心中的尘埃和困扰。这里的“持斧翁”可能是指王禹偁的朋友或者是他的下属。他可能在闲暇之余与王禹偁一同饮酒吟诗,以此来排解心中的烦恼和压力。

“坐着锦囊生,歌烦桃叶女。”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桃花盛开的场景。“坐”是指坐在某物之上。“锦囊生”,可能是指拿着书信的人,也可能是指王禹偁自己,因为古代文人常常使用锦囊作为书写的工具。“桃叶女”是古代传说中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名字与桃花有关。这句诗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以及那位传说中的女子的形象。

“向来湖西亭,听泉渠须数。”“来”是指回到过去。“湖西亭”是指位于苏州西面的西湖边的亭子,也就是西亭湖。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回忆起过去在湖边亭子聆听泉水的情景,并在那里聆听泉水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逼人洒清寒,如翁玉雪句。”“逼人”是指强烈、逼人的意思。这句诗形容泉水的清澈透明如同玉一样洁白,让人感到清新和凉爽。这两句诗赞美了泉水的清纯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通过对比和修饰手法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泉水的清纯和美好。

“更唤泉间龙,为霖下山去。”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泉水能够继续流淌的愿望,希望能够像龙一样在山下降下甘霖来滋润大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保护之心。通过对泉水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