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住西域,说法度群生。群生所依怙,目以不动尊。
惟其不动故,群动皆摄受。是时波旬种,百千万眷属。
排拫摧毁辱,蜂发雨矢集。瞿昙如须弥,蜉蠓如予何。
亦如太虚空,云翳自变灭。砥柱中惊波,古今无少损。
不动而坐胜,妙力固如是。子道已末法,衲子沈世纷。
竞为住院计,匪利即趋名。就常不待招,逐有栈豆恋。
实师住神居,四众所归向。云何得归向,以师清修故。
虽为众归向,不作患失想。翩然挈瓶锡,去若释峤云。
亦如箭辞弦,势若不可挽。自师扫积弊,群魔尚遗种。
瞿昙昔去世,政以波旬故。师行不回首,彼魔所愿欲。
虽无末法病,或昧不动意。请答四众心,请为神居地。
柅车折蜚锡,山立镇故栖。须弥自无恙,太虚自空旷。
冲波沄沄去,砥柱屹不知。群魔今末势,残雪行见晛。
这首诗是一首偈语,作者是神居实师。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第一句:“瞿昙住西域,说法度群生。群生所依怙,目以不动尊。”
- 瞿昙:梵文Kulaksema的音译,意指释迦牟尼,佛教中佛陀的别名。
- 西域:古代对印度、中亚一带的称呼。
- 说法:教导、讲述佛法的行为。
- 度:引导、教化。
- 群生:指所有的众生。
- 依怙:依赖、依靠。
- 目以:被认为。
- 不动尊:指佛,因为佛不动摇,所以被称为不动尊。
第二句:“惟其不动故,群动皆摄受。是时波旬种,百千万眷属。”
- 惟其不动故:因为佛不动摇,所以一切事物都在其影响之下。
- 百千万眷属:指众多的信徒和追随者。
第三句:“排拫摧毁辱,蜂发雨矢集。瞿昙如须弥,蜉蠓如予何。”
- 排拫摧毁辱:比喻众生因佛而得解脱,不再受到困扰和侮辱。
- 蜂发雨矢集:比喻众生因为佛的出现而变得如同蜜蜂飞舞,雨箭纷飞一般。
- 瞿昙如须弥:指佛像须弥山,象征佛的力量和威严。
- 蜉蠓如予何:蜉蠓即蚊子,比喻微末的人或物,无法与佛相比。
第四句:“亦如太虚空,云翳自变灭。砥柱中惊波,古今无少损。”
- 亦如太虚空:意味着佛的智慧和力量如同太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 云翳自变灭:比喻佛的教诲和教化如同云雾般消散,但永远不会消失。
- 砥柱中惊波:比喻佛法在世间传播,如同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不动。
第五句:“不动而坐胜,妙力固如是。子道已末法,衲子沈世纷。”
- 不动而坐胜:指佛的修行方式,即不动摇、不执着。
- 末法:佛教术语,指佛法衰亡的时代。
- 衲子:指出家人,也泛指修行者。
第六句:“竞为住院计,匪利即趋名。就常不待招,逐有栈豆恋。”
- 竞为住院计:指为了获得世俗的名利而争夺住持的位置。
- 匪利即趋名:指追求名利而非真正的修行。
- 就常不待招:指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名利,自然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 逐有栈豆恋:追逐世俗的利益和名誉,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第七句:“实师住神居,四众所归向。云何得归向,以师清修故。”
- 实师:指的是神居实师,即实际修行的老师。
- 四众:指所有出家人,包括在家居士、僧侣等。
- 云何得归向:如何能够归向佛道?
- 以师清修故:因为师的清修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随。
第八句:“虽为众归向,不作患失想。翩然挈瓶锡,去若释峤云。”
- 虽为众归向:虽然得到众人的认同和追随,但并不因此而产生贪求和执着的想法。
- 翩然挈瓶锡:形容神居实师离去时的从容不迫。
- 去若释峤云:离开时就像从高山上飘然而下,轻松自如。
第九句:“亦如箭辞弦,势若不可挽。自师扫积弊,群魔尚遗种。”
- 亦如箭辞弦:比喻佛法如同射出的箭,一旦离开弦便无法收回。
- 自师扫积弊:指神居实师清除了种种弊端,使佛法更加纯洁。
- 群魔尚遗种:尽管有群魔的存在,但他们的遗种(即邪恶的思想)仍然存在。
第十句:“瞿昙昔去世,政以波旬故。师行不回首,彼魔所愿欲。”
- 瞿昙昔去世:指释迦牟尼去世。
- 政以波旬故:是因为波旬这个恶魔的存在。
- 师行不回首:指神居实师在行走时不会回头看,因为他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纷扰。
- 彼魔所愿欲:那个恶魔的愿望和欲望就是让人们沉迷于世俗的事物。
第十一句:“虽无末法病,或昧不动意。请答四众心,请为神居地。”
- 虽无末法病:即使现在这个时代没有末法时期的弊病。
- 或昧不动意: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佛的不动之意。
- 请答四众心:请求解答所有出家人的心声和疑惑。
- 请为神居地:请求将神居这个地方作为修行之所,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佛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