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叶初疑雨,晴窗误作明。
穿林出去鸟,举棹有来声。
深渚鱼犹得,寒沙雁自惊。
卧家还就道,自计岂苍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分析能力。此题考核内容广博,涉及古代文化、艺术、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考生只有加强平时积累,同时结合着具体诗句理解赏析,才能做到灵活应变,得心应手。

1.“风叶初疑雨”:风叶开始时像下雨一样,好像有细雨飘落。

2.“晴窗误作明”:在晴朗的窗户下看不清楚东西,误以为天是明亮的。

3.“穿林出去鸟”:树林中飞出鸟儿。

4.“举棹有来声”:举起船桨听到水禽的声音。

5.“深渚鱼犹得”:深深的河渚里鱼儿还得到水。

6.“寒沙雁自惊”:寒冷的沙滩上,大雁被惊起。

7.“卧家还就道”:躺在床上仍然想着回家的事。

【答案】

宿合清口

风叶初疑雨,晴窗误作明。

穿林出去鸟,举棹有来声。

深渚鱼犹得,寒沙雁自惊。

卧家还就道,自计岂苍生。

译文:

早晨我起床的时候发现天空湛蓝澄澈,仿佛刚下的小雨,但阳光从窗户洒进屋里,又觉得房间十分明亮。我在竹林间穿行时看见一群鸟儿在树林中穿梭飞翔。我撑船划桨时听见了水边传来鸟儿们鸣唱的声音。当我来到河中央的沙洲时,看到一群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嬉戏。当寒风吹拂到沙滩时,一群大雁受到惊吓纷纷起飞。我躺在床上仍然想着回家的事情,觉得自己与百姓一样都是平凡的人。

赏析一

首联写清晨早起所见之景。“风叶初疑雨”句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晨风轻拂树叶时的情景;“晴窗误作明”则以“误”字点明天气晴朗时的误会。“风叶”、“晴窗”,都为视觉形象,而作者却说成“雨”和“明”,这是诗人运用了错觉的修辞方法,使诗的开头就具有一种朦胧的美。

颔联写日出时的景象:“穿林出去鸟”是视觉形象,而“举棹有来声”则是听觉形象,两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颈联写河中所见景象:“深渚鱼犹得”是视觉形象,“寒沙雁自惊”是听觉形象,两者构成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颈联中,“犹得”与“自惊”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突出了作者的心境。

尾联写作者夜寐思乡之情:作者虽然身处异地,但却时时想到家乡的亲人。“卧家”二字表明了这种思乡之情的强烈程度,“自计岂苍生”表明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深沉程度,两句诗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尾联显得更加深刻动人。

赏析二

全诗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诗人以清新的语言,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自己思乡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