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隐德世难名,晚见诸孙也自成。
颍水向来须好句,道山今日有宗英。
林湖更觉追随尽,巾帽犹堪语笑倾。
勤苦读书终不补,未须墙角弃长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送赵承议》。下面是对每一联的解释和注释:

  • 第一联:“先生隐德世难名,晚见诸孙也自成。”

  • 解析:这里的“先生”指的是某位有德行的人,他隐退不仕,世人难以称赞他的品德。而“诸孙”是指后来的人或子孙。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有德之人晚年成就的赞叹。

  • 注释:“先生隐德”,指的是先生(指某人)隐居而不显名;“世难名”即世人难以称赞他的品质或德行。

  • 赏析:此句表达了对隐者高尚品质的赞扬,以及对其晚年成就的钦佩之情。

  • 第二联:“颍水向来须好句,道山今日有宗英。”

  • 解析:这里的“颍水”指的是河南境内的一条河流,古时文人多以颍水为题材作诗。“好句”即优美的诗句。“道山”指的是道教中的名山。“宗英”则是指杰出的人物、英才。这一句表达了对于颍水美景以及道山杰出人才的赞美。

  • 注释:“颍水”和“道山”均为自然景观或文化象征;“好句”和“宗英”分别指诗歌的美和人才的卓越。

  •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文,赞美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共生。

  • 第三联:“林湖更觉追随尽,巾帽犹堪语笑倾。”

  • 解析:描述了在树林湖泊边,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亲近感。“追随尽”意指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归宿,仿佛可以跟随其踪迹直至无穷尽。“巾帽”通常指代古代文人的头饰,这里可能是指文人的身份或装束。“语笑倾”形容交谈愉快,笑声不断。

  • 注释:“林湖”指自然界的山林和湖泊;“追随尽”表示心灵的归属或归宿;“巾帽”指文士的服饰;“语笑倾”描绘了愉快的交流场景。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感受,以及对文人与自然界交流的美好回忆。

  • 第四联:“勤苦读书终不补,未须墙角弃长檠。”

  • 解析:表达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和建议。“勤苦读书”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终不补”意味着即使努力也无法弥补不足。“未须”表示没有必要;“墙角弃长檠”比喻无用之物被丢弃,可能暗示着对某种无用功或者无谓追求的批评。

  • 注释:“勤苦读书”即勤奋地读书;“墙角弃长檠”用来形容不必要的东西或无用功。

  • 赏析:整首诗通过赞颂隐逸高士和自然之美,进而引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人通过比较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珍惜现有生活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行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追求的尊重,同时也透露出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