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游旧半东都,五岁曾无一纸书。
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
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后车。
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
寄李学士
眼望故地游子半,昔日书简曾无一。
平日齐名早达志,暮年同国未疏情。
寻论东刹论此事,托后西方赖有车。
说与杜郎须着便,不应濠上始知鱼。
译文:
看着眼前这片曾经游玩的旧土地,我已经离开这里五年多了,竟然没有收到一封书信。平日里我们齐名并称早达,到晚年国家需要我时,我们却未能相互支持。我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地方来讨论这件事,幸好有西方净土可以寄托我的思想。我想把这件事告诉杜牧,希望他能够尽快行动。
赏析:
杨士奇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无奈。他回忆了与李学士共同度过的时光,感叹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理想抱负。同时,他也流露出了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的前两句“眼望故地游子半,昔日书简曾无一”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现实的距离感。诗人用“眼望故地”和“游子半”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间的感慨,而“昔日书简曾无一”则表达了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李学士的任何书信。这反映了诗人对失去联系的失望和孤独的感觉。
诗的中间部分“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则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不同命运。诗人回忆起两人年轻时的名声和成就,感叹岁月流逝,他们共同为国家服务的愿景未能实现,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感慨。
诗的后两联“寻论东刹论此事,托后西方赖有车”和“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则是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和建议。他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和地点,通过西方净土这样的理想空间来讨论和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他也提到了杜牧,希望他能迅速采取行动。这里的“说与杜郎须著便”,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期望和信任;但“不应濠上始知鱼”则反映了诗人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担忧,他认为如果只是等到问题变得明显,就已经太晚了。
《寄李学士》是一首充满怀旧和忧虑的诗歌,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理想和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