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师友豫章公,矻矻谈君口不空。
半面相看吾已了,连城增价子何穷。
三千奏牍诸儒上,四百庵寮一岁中。
二父风流皆可继,谤禅排道不须同。

【注释】

豫章:指江西南昌一带。

矻矻(kūku):勤勉不懈的样子。

半面:一面之交,见面不多。

三千奏牍:指上奏的文稿。

庵寮:僧人的住所。

二父:指两位父亲。

谤禅排道:反对佛教。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刘主簿时所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他前程的美好祝愿。

我们来看第一句:“平生师友豫章公,矻矻谈君口不空。”这里,诗人以“师友”来形容与刘主簿的关系,表明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矻矻谈君”则描绘了两人在一起讨论学问、交流思想的情景,表现出他们勤奋好学、相互切磋的精神。最后一句“口不空”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和见解。

我们看到第二句:“半面相看吾已了,连城增价子何穷?”这里,诗人用“半面相看”来比喻他们相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连城增价子何穷”则形容刘主簿的才华和成就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他的身价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刘主簿未来事业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来看看第三句:“三千奏牍诸儒上,四百庵寮一岁中。”这里的“奏牍”指的是奏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呈递的公文。“诸儒上”则是指众多学者向朝廷进献意见或提议。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那就是刘主簿在一年之内向朝廷上了很多奏疏,提出了很多建议,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这既体现了刘主簿的才华和能力,也展示了他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我们看到第四句:“二父风流皆可继,谤禅排道不须同。”这里的“两父风流”指的是两位父亲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风度。“谤禅排道”则是对佛教的非议,表示反对佛教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两位父亲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品质,而作为儿子的自己也应该保持这种正直的品格,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去诋毁佛教。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他自身的价值观念。

这首诗通过对刘主簿的赞美和祝愿,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同时,它也体现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