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禅关万虑空,明朝更上十馀峰。
山依碧落不多远,人在白云无数重。
木末疏钟惊虎兕,门前潴水穴蛟龙。
劳生正负林泉约,犹喜官闲此处逢。
奉慈禅寺
一宿禅关万虑空,明朝更上十馀峰。
山依碧落不多远,人在白云无数重。
木末疏钟惊虎兕,门前潴水穴蛟龙。
劳生正负林泉约,犹喜官闲此处逢。
注释:
①奉慈:即奉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之南。宋元丰三年(1080)立为净众院,后改为奉慈寺。宋元佑四年(1089),苏轼由杭州通判迁知密州,曾到奉慈寺题名于壁上。②禅关:指禅宗寺院的山门。③“一宿”二句:意谓住进禅寺后,一夜的烦恼忧虑都化为乌有,第二天清晨又登上十余座山峰,领略山色之美。④“山依”二句:形容寺庙周围的山景十分优美,离寺不远。⑤“木末”二句:意为在寺院附近的树林里听到稀疏的钟声,惊动了老虎和犀牛;门前积水中,又有蛟、龙等动物藏匿其间。⑥劳生:劳碌一生。⑦“林泉”二句:意谓在山林泉水旁结庐栖止,过着恬淡宁静的生活。⑧劳生:这里指自己。《晋书·王戎传》:“戎尝语子弟曰:‘人皆爱其才,我独爱其为人’,‘宁肯平时寒素,一旦遇我穷乏耶?’”⑨劳生:这里指作者自己。⑩“官闲”二句:意谓自己虽身处官场而心无杂念,能与山水相融合,感到十分欣慰。
赏析:
这首诗以记游的形式,描写了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时所见到的美景。首句写住进禅寺后心境的变化;次句说次日登临十余座山峰,欣赏美丽的山色;三、四两句写寺庙周围群山环绕,景色优美;五、六两句写在寺院附近的树林里听到稀疏的钟声,惊动了猛兽蛟龙;最后两句则表现了作者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闲适心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诗是苏轼游杭时所作。前二句写初至佛地,心境豁然开朗,顿觉尘虑尽消。“一宿禅关万虑空”一句,把诗人初入禅门的感受表达得非常生动。第三句写第二天早晨登上数峰,饱览湖光山色。第四、五两句写近处景物,描绘出一幅山色空蒙、云遮雾掩的图景。第六句写寺后的林木之中传来稀疏的钟声,令人心惊胆战。第七句写从寺前积水中跃出蛟龙。最后两联写诗人在山中闲居的心境。“犹喜”,是庆幸喜悦的意思,表明诗人在山水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