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林下人,病骨霜松槁。
若为诗家流,力压古人倒。
琢句如琢玉,得之若得宝。
有时到极挚,直可补元造。
平生乐此乐,白头不知老。
数年吴楚游,咏遍泉石好。
却怀钟山隐,乡思满春草。
橐中何以归,篇篇有留稿。

注释:

萧然:清静,寂寞。

林下人:山林中的隐者,这里指诗僧。

病骨:形容身体虚弱。

霜松槁:形容树已枯萎。

若为:为何。

力压古人倒:意思是诗僧的诗力胜过古代诗人。

琢句如琢玉:比喻精心雕琢诗句,使之如同精工雕琢的玉石一样。得之若得宝:得到了这样的诗歌就如同得到了珍宝。

极挚:极端真挚。

元造:原本的面貌。

乐此乐:乐于做这件事(写诗)。

吴楚:指春秋时楚国的疆域,这里泛指江浙一带。游:游览、游玩。

乡思满春草:春天的野草上布满了思乡之情。

橐中归:指携带着诗稿回家。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诗僧惠师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惠师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首联“萧然林下人,病骨霜松槁”,描绘出诗僧惠师的清雅脱俗和身体衰弱的形象。“萧然”一词,既表现了诗僧的孤独,也表现出他对世俗的超然。“病骨霜松槁”,则形象地描绘出诗僧的憔悴,如同霜打的松树一般。

颔联“若为诗家流,力压古人倒”,直接赞美了诗僧惠师的才华。“若为”二字,既表示了疑问,也表现出诗人对惠师的敬仰之情。“力压古人倒”则表明了惠师的诗歌在诗坛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颈联“琢句如琢玉,得之若得宝”,则是进一步赞美惠师的诗歌。“琢句如琢玉”形象地描绘出惠师诗歌的精致和优美,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石一样。“得之若得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得到这样精美的诗歌的珍视与感激。

尾联“有时到极挚,直可补元造”,则是对惠师诗歌的一种肯定。“有时到极挚”表示有时候惠师的诗歌能够达到极其真挚的地步,而“直可补元造”则表明这种真挚的诗歌足以弥补古代圣人的作品。

最后两句“平生乐此乐,白头不知老”,则是对惠师诗歌的喜爱之情的最好表达。“平生乐此乐”表示诗人一生都在享受写诗的乐趣,而“白头不知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乐趣的痴迷与执着,甚至到了白发苍苍也依然如此。

这首诗通过对惠师的描写和对其诗歌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诗的热爱和对于惠师的敬佩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通过对惠师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僧惠师的形象和风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