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水东流满眼黄,泊舟高舍更情伤。
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人家共夕阳。
乱后江山元历历,世间歧路极茫茫。
遥指长沙非谪去,古今出处两凄凉。

【注释】

涨水:指长江。东流满眼黄:满眼都是黄色的江水。泊舟高舍更情伤:停船在高高的亭子下,心里更加伤感。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的树林里一片金黄,这是秋天的景色。乱后江山元历历:国家战乱之后,一切都历历在目。世间歧路极茫茫:世上的道路真是多得很。遥指长沙非谪去:遥指长沙不是被贬到长沙去。古今出处两凄凉:古往今来的出处,都是那么凄凉。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这时在夔州,寓居白帝城附近的“高舍”。诗人在船上远眺,写下了这首七律。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写事,末联写思。全诗以景起,以景结,结构严密。诗中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感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涨水东流满眼黄,泊舟高舍更情伤。”诗人登上船头,眺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只见江面上水涨潮涌,一片黄水滔滔而去。在这苍茫的江水面前,诗人的心情不免感到十分悲伤。他停舟于高舍之上,更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这里诗人将眼前所见之景与心中所感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不幸。

“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人家共夕阳。”诗人的视线转向了岸边,只见那金黄色的树叶铺满了大江两岸,仿佛给秋天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而远处的农家小屋则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馨,与诗人此刻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

“乱后江山元历历,世间歧路极茫茫。”诗人继续观察着眼前的景色,只见国家经历了战乱之后,一切都历历在目。而社会上的种种歧途更是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这里诗人通过对国家和人间道路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和无奈之情。

“遥指长沙非谪去,古今出处两凄凉。”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他遥指长沙,似乎在寻找自己的归宿。然而诗人却感叹道:“古今出处两凄凉”,无论是古往今来的出处,还是自己身处其中的境遇,都充满了凄凉之感。这里诗人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他对人生归宿的深深思考和无奈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诗句,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