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律将穷天地温,两州风气此横分。
已吟子美湖南句,更拟东坡岭外文。
隔水丛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云。
不愁去路三千里,少住林间看夕曛。

【注释】:

度岭一首:指经过岭南(今广东一带)的山岭。将穷:将要结束。天地温:天地间暖和如春的气息。两州:指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横分:即分野,指两地气候不同、风俗各异。子美: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湖南:指杜甫曾居处的地方。已吟子美湖南句:已经吟诵过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更拟东坡岭外文:打算效仿苏轼在岭南写的诗文。东坡:指苏轼,岭南:指岭南地区。岭外:指岭南的山岭之外,这里泛指广东一带。三千里:形容道路遥远。夕曛:傍晚的余晖。

【译文】:

岭南即将结束温暖如春的天气,两地气候迥然不同。

我已吟诵过杜甫在湖南所作的诗句,还要效仿苏轼在岭南写的诗文。

隔着水的那丛梅树好像下雪,近处的孤嶂欲生出云雾。

不担心去路有三千里远,暂且停留林间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

【赏析】:

《度岭南》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归后所作。此词上片写自己初到岭南时所见到的景象,下片抒写作者的感慨。词中“隔水丛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云”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颂。

起首两句写初至岭南时所见之景。岭南地接闽广,此时正是岁尾冬尽春回之际,气候温暖,草木葱茏,故有“年律将穷天地温”之句。但岭南虽属温暖季节,却与中原地区气候大异,那里寒风凛冽,冰雪皑皑,故有“两州风气此横分”之句。“横分”二字,不仅写出了地域气候的差异,而且把两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写了出来,为下文抒写作者情怀张本。

接下来两句化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中的名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意谓自己已吟诵过杜甫在湖南所作的诗句,还要效仿苏轼在岭南写的诗文。杜甫、苏轼都是当时著名的大诗人,他们分别以沉郁悲凉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而苏轼的这首《岭外逢秋》则是一首描写南方风景的佳作。词人说:“岭外逢秋早,天高气爽,群芳争发。”他赞美岭南的秋天来得早,秋高气爽,百花齐放。同时,他还对当地的山水景色作了生动的描写,如“山明水净柳如烟”、“竹篱茅舍出桑麻”等语句,既富有诗意又形象鲜明。

上片结语,词人借用“两州”来概括岭南与中原两地的不同之处:“隔水丛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云。”意思是说:隔着水的那丛梅树好像下雪似的洁白;近处的那座孤耸的山岭好像要生出云雾似的迷蒙。“疑是雪”与“欲生云”这两个词组,都极富想象色彩。它们不仅把自然景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还表现出词人在岭南生活期间所特有的感受——新奇、惊异。

下片词人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不愁去路三千里,少住林间看夕曛。”这是全词的警策所在。从词人的身世来看,他是被贬谪到岭南的,因此他对朝廷十分依恋。如今远离朝廷而去,自然是“不愁”的;然而一想到自己将在岭南度过漫长的岁月,不免有点依依不舍。于是他便想找个地方暂住下来,以便“看夕曛”。“夕曛”指夕阳西下时天空的余晖。词人的意思是说:我不怕走三千里路远迢迢地去京城,只恨路途漫长难以消磨时光。在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夕曛”这一词语,表达了自己渴望早日重返京城的迫切心情。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被贬到岭南途中所写的一首诗,它充分体现了辛弃疾豪迈奔放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词中“隔水丛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云”二句被誉为千古绝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