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闭门不结交,汇缘遇我如同胞。年年客里故人多,饮水逢君朱颜酡。
鹊去鸠来有空屋,牝乳雏飞无啄粟。香火飘零甘死休,无辜怜我兄遭戮。
暗中魑魅籍姓名,我有朋俦等不足。十事上心九事忘,一日回首千日长。
谁登百丈岭,我到钟山傍。登堂拜丘嫂,携手戏诸郎。
诸郎挽衣幼女亲,汝母磊落如吾人。哀我若见韩氏孤,敬我宁知苏子贫。
吁嗟尺布谣,空道天属真。
【译文】
我一生闭门不交朋友,偶然相遇就像同胞。每年客游他乡故人很多,见到我饮酒面红。
鹊去鸠来空屋中,母鸡哺雏没有食物。香火飘零甘死休,无冤受戮我可怜。
暗地里魑魅籍姓名,我有朋俦等不足。十事上心九事忘,一日回首千日长。
谁登百丈岭,我到钟山傍。登堂拜丘嫂,携手戏诸郎。
诸郎挽衣幼女亲,汝母磊落如吾人。哀我若见韩氏孤,敬我宁知苏子贫。
吁嗟尺布谣,空道天属真。
【注释】
1.寄:写给……的信或诗。
2.刘九:作者的朋友名。
3.年年:每年。
4.汇缘:因缘、机会。
5.遇:遇到、碰见。
6.同胞:同胞兄弟、朋友。
- 朱颜酡(tuó):脸色发红。指饮得过量。
- 鹊去:喜鹊飞走。
- 鸠来:乌鸦飞来。
- 空屋:没有主人的屋子。
- 牝(pin)乳雏飞:母鸟哺育小雏儿。
- 香火:佛家用语,比喻恩德。
- 甘死休:甘愿死去也值得。
- 无辜:无罪的人。
- 兄遭戮:哥哥被杀害。
- 暗中:秘密地、暗中。
- 魑(chī)魅:山林中的鬼怪。
- 有朋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 十事上心九事忘:十分之一的事放在心上,其余的都忘记了。
- 一日回首千日长:一天的时间一过就很长了。
- 谁:疑问词,谁?
- 百丈岭:山峰高峻。
- 钟山:南京钟山。
- 丘嫂:妻子的坟墓。
- 诸郎:儿子们。
- 挽:拉、牵。
- 汝母:你的母亲。
- 韩氏:古时对门第高贵人家的称呼。指作者的妻子是贵族女子。
- 苏子:苏轼的自称,表示谦虚。
- 尺布谣:用布做的歌谣。这里泛指歌谣。
【赏析】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自元丰二年(公元1087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以后,直到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才又出任杭州通判。这首诗就是他在赴杭州任途中写给朋友刘九的。
诗的开头两句说:“平生闭户不交识(结交),偶值君为骨肉间。”诗人说自己一生闭门谢客,很少和人来往,但有一次却意外地与一个名叫刘九的朋友相见了一面。这两句表面上是写自己的孤独寂寞,实际上是借以表达自己希望与这位朋友一见如故的愿望。下面两句又说:“客岁逢故人多,饮水还同颜色欢。”去年在外地碰到不少老友,他们相聚一起,畅谈阔别以来的生活,彼此见面时还是那么欢乐。这两句进一步表明,这次与刘九的相会是难得的。第三联“鹊去鸠来空室中”,是说去年冬天,喜鹊离去,乌鸦到来,这所空宅子就更加冷落了。“空室”二字,既写出了环境的荒凉,也暗示了内心的凄凉。第四句“母鸡哺雏无食吃”,是说今年春天到了,母鸡开始哺养小鸡,可是连一点食物也没有。这两句紧承上面两句写景叙事,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当时的处境之苦,心情之愁。第五句“香火飘零甘死休”,是说自从那年春天以后,家里就没有香火供养,自己只好甘愿死去算了。这一句是全诗感情最沉重的一句,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极度不满和痛苦。第六句“无辜怜我兄遭戮”,是说由于自己处境艰难,连家人也遭受不幸,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怜惜自己的哥哥遭到杀害。这句是全诗感情最激烈的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自己处境的无奈。
从第七句至最后四句,诗人由感叹自己的处境转到回忆往事,表现自己与刘九的深厚友谊。第八句“暗中魑魅籍姓名”,是说黑暗中有人用魑魅的名字来诬陷自己,给自己加上罪名;第九句“我有朋俦等不足”,是说即使有这么多的朋俦(朋友)也不够数;第十句“十事上心九事忘”,是说自己把十件要做的事情放在心头,而另外九件事情则全忘了;第十一句“一日回首千日长”,是说如果有一天能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会觉得那一天过得特别长;第十二句“谁登百丈岭,我到钟山傍”,是说谁能够登上百丈高的山峰,而我已经到了钟山旁边;第十三句“登堂拜丘嫂,携手戏诸郎”,是说登上钟山之后,我先去拜访妻子的坟墓,然后带着儿子们一起玩耍;第十四句“诸郎挽衣幼女亲”,是说那些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襟,母亲显得格外亲切;第十五句“汝母磊落如吾人”,是说你的妈妈那样豪爽大方,真是像我这样的人啊。最后两句“哀我若见韩氏孤,敬我宁知苏子贫”,“吁嗟尺布谣”,则是诗人对友人刘九的劝慰和自慰。意思是说我要是见到韩琦那样的孤臣,一定会敬重你这样贫穷的读书人;我现在的处境虽然不好,但也不必唉声叹气啊!“尺布谣”是一首讽刺诗,用来劝慰刘九不要过分悲伤。
整首诗结构紧密,脉络分明,感情起伏跌宕。前四句写自己的处境,后八句写自己与友人刘九的交往,中间八句又写了自己与刘九的深厚友情;最后四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愤懑。全篇既有议论,又有抒情,还有叙事。语言流畅自然,风格平实质朴,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平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