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分明有本根,一编鲁论幸今存。
奈何至理难穷究,愿与良朋细讨论。
欲探圣传千古秘,莫令心鉴一毫昏。
吾侪总在生成内,要识无私造化恩。
【注释】
学问分明有本根:学问的根基非常清楚。
鲁论:指《礼记·檀弓》中的“丧服”篇,孔子为子游作的一篇解释丧礼的文章,后称为“鲁论”。
至理难穷究:最深刻的道理难以穷尽。
圣传:圣贤传授下来的典籍。
心鉴:心镜,比喻心灵的明镜。
吾侪:我辈,我们这些人。
生:指生命,也指人的出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和徐子融相会后,徐子融寄来的诗稿,并附了一首赠诗。此诗即答赠徐子融,表明自己与徐子融在学术观点上的一致性,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追求。
首联“学问分明有本根,一编鲁论幸今存”,开篇点题,直截了当地指出自己的学问是有根本的,而且《礼记·檀弓》中的“丧服”篇正是自己的学问之本。这里用到了“一编鲁论”,指的就是《礼记·檀弓》,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而《檀弓》又被称为“鲁论”,说明自己所学就是源于《檀弓》。“幸今存”,庆幸自己现在还活着,可以继续学习,这既是对自己学有所成的一种欣慰,也暗含着对自己能够继续活下去的感激之情。
颔联“奈何至理难穷究,愿与良朋细讨论”,承接上文,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追求。这里的“至理”指的是最深刻的道理,“穷究”意味着彻底地探究、理解它。诗人感叹,最深刻的道理是难以穷尽的,因此他希望能够与良朋良友一起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探求真理的坚定意志。
颈联“欲探圣传千古秘,莫令心鉴一毫昏”,则是诗人的具体行动和目标。这里的“圣传”指的是圣贤传承下来的典籍,“千古秘”则是指这些典籍中所包含的千古不变的道理。诗人表示,他想要探寻这些圣贤传承下来的典籍中蕴含的千古不变的道理,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境界。然而,他又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灵受到干扰,以免迷失方向。
尾联“吾侪总在生成内,要识无私造化恩”,则是诗人的总结和感慨。这里的“生成内”指的是生命的诞生之地,也暗示着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源于生命本身。诗人强调,无论是谁,我们都应该在生命的诞生之地找到自我,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由宇宙万物共同创造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激那些无私地创造出我们生命的伟大力量。
整首诗通过答赠徐子融的诗稿,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探索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知识、友情和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