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一阳动,万木总皆春。
当观向荣意,从此识吾仁。
火田郑次山是贫士也,家有燕坐之地五为赋之槁木寮
【注释】:
槁木:枯槁的树木。
寮(liáo):官署的周围。
【赏析】:
这首诗写于郑次山任南安郡法曹参军时。郑次山字子虚,闽人,以孝行著。宋真宗时,他应举中进士,授将乐县令。郑次山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不贪钱财。在任职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体察民情,深受民众爱戴。这首诗就是他在任上所作。
诗一开头就表明了作者的身份:“火田郑次山”。次山是个穷读书人,所以自称“贫士”。这里用“火田”一词来形容自己所处的环境,意思是说,自己的住所简陋得像火田一样,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清高和志趣,他自视甚高,不肯屈尊俯就。“家有燕坐之处”,这是说他的居室虽小,但十分整洁,足以让人坐下来休息。“燕坐”,指安闲舒适的坐处。“燕”字在这里是借指“闲暇”。郑次山虽然身居贫贱,但他并不因此感到气馁,而是安于现状、怡然自得。“五为赋之”,是他五次作诗,可见他勤于写作。“槁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原意是指树木长得很茂盛,风吹来就会把它连根拔起。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那些才德出众的人。“寮”,官署的周围。
诗二从室内转到室外,描写夜晚的景象。“夜半一阳动”,指的是夜深的时候,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万木总皆春”,这是说所有的草木都沐浴在月光之中,显得生机勃勃。“当观向荣意,从此识吾仁。”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观察这些花草树木的生命力,从中领悟到自己的品德和仁爱之心。这里的“识”字表示认识到、理解的意思。郑次山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像花草树木一样,不断地努力生长、壮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爱是一种内在的品质,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和提升。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于花草树木生命力的观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它也反映了郑次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追求卓越、崇尚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