幪头叠足,敛目而禅。
闻思尽处,当念超然。
不起于座,遍群生前。
如行空月,影落百川。
提孩念道,访求知识。
海山绝处,慈容忽觌。
一俯仰间,今吾非昔。
回首百城,山川历历。
大士俨若,非空非有。
毁赞莫及,孰卫孰守。
唯此力人,雄风赳赳。
是亦孔门,御侮之友。
闻思大士入定相善财童子致恭揭谛神后卫因为之赞
注释:闻思大士,指闻思师。善财童子,指善财童子,是《法华经》中一个故事里的角色。揭谛,梵语的音译,意为“开悟”。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赞颂闻思大士和善财童子的诗。诗人通过对闻思大士的描绘,表达了对闻思大士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描述善财童子的行为,展现了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联: 幪头叠足,敛目而禅。
注释:这是形容闻思大士入定时的姿态。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闻思大士入定时的庄严姿态。他的头部被蒙住,双脚叠放在一起,眼睛紧闭,仿佛进入了禅定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出他对修行的专注和虔诚。
第三联:闻思尽处,当念超然。
注释:闻思,指修行的过程;尽处,指达到极点。超然,指超越世俗的境界。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在修行的过程中,当达到极点时,应当有超越世俗的心态。这是一种对修行者的最高要求,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第四联:不起于座,遍群生前。
注释:不起于座,指放下世俗的名利;遍群生,指世间的一切生命。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修行者放下名利,与世间一切生命平等相处的态度。这是一种对世界的包容和理解,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
第五联:如行空月,影落百川。
注释:行空月,比喻修行者的行为如同月亮一样高洁;影落百川,比喻修行者的影响力如同河流一样深远。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修行者的行为和影响力。他们如同月亮一样高洁,如同河流一样深远,他们的德行和智慧将影响世间的一切。
第六联:提孩念道,访求知识。
注释:提孩,指提携孩子;念道,指学习道义;访求知识,指寻求学问。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修行者对于道义和学问的追求。他们如同提携孩子一般,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求得真知。
第七联:海山绝处,慈容忽觌。
注释:海山绝处,比喻修行者的心境;慈容忽觌,指慈悲的面容突然出现。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修行者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慈悲之心的形象。他们如同海山上的仙人一般,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慈悲。
第八联:一俯仰间,今吾非昔。回首百城,山川历历。
注释:一俯仰间,指一瞬间的时间;今吾非昔,指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回首百城,指回顾过去的城市;山川历历,指清晰的山川景色。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修行者经历时间的变迁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自己,而是成为了更加成熟、更加强大的人。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曾经的城市,那些曾经熟悉的山川景色依然清晰可见。
第九联:大士俨若,非空非有。毁赞莫及,孰卫孰守。
注释:大士,指闻思大士;俨若,指威严严肃的样子;毁赞莫及,指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其伟大;孰卫孰守,指谁能够保护和守卫他?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闻思大士的崇高敬意。他认为闻思大士既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也不是实体物质,他的伟大之处超出了语言的描述。同时,他也认为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或保护他的智慧。
第十联:唯此力人,雄风赳赳。是亦孔门,御侮之友。
注释:唯此力人,指只有这样的人;雄风赳赳,指威武雄壮的气势;是亦孔门,指也是孔子的门徒之一;御侮之友,指能够抵御外来侵扰的朋友。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闻思大士的敬佩之情。他是孔子的门徒之一,以其威武的气势和卓越的智慧,成为了抵御外来侵扰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