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荷色犹懒,紫花香渐多。
过桥通故里,分界入新河。
土润何劳治,沙平不用磨。
衣冠今已矣,从此想鸣珂。

【注释】

高塘桥:地名,在苏州市。

高塘:古水名,在今苏州西郊。

碧荷色犹懒:指荷花的颜色还显得娇柔无力。

紫花香渐多:指紫花盛开时香气渐渐浓郁。

过桥通故里,分界入新河:指通过这座桥可以回到故乡,同时也将新旧两河分开了。

土润何劳治,沙平不用磨:意思是说如果土地已经湿润,就不需要再治理,如果沙地已经平坦,也就不用再打磨了。

衣冠今已矣:指过去的官服和帽子已经没有了。

鸣珂:《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喜欢用珍贵的马络头装饰车子,他的弟弟石崇之常到他的家中来,看到这些东西非常羡慕,于是请求哥哥给他一些,但是石崇之没有答应。等到他死后,别人都来看他的东西,只有他的侄子石虔之不来看。石虔之对人说:“我叔叔是天下的富豪,我只是一个贫穷的人,怎么能去看他的财物呢?”因此“鸣珂”一词用来比喻豪华奢侈的生活。

【赏析】
《高塘桥》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从画面的构成上来说,诗人先写了桥,后写了桥上的景色,最后写了桥的作用。而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则是先写过去的景象,再写现在的景象,最后写将来的情景。

第一句“碧荷色犹懒”,写出了荷叶的颜色还是那么的青翠欲滴,仿佛还没有睡醒的样子。第二句“紫花香渐多”则写出了花朵的香味越来越浓重。这两句虽然只是简单的描写,但却生动的表现了夏天的景象。

第三句“过桥通故里”,则是通过一座桥连接了两个地方。这里的“故里”指的是故乡,而“新河”则是指的新的河道。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通过一座桥把故乡和新的河道连接了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土润何劳治,沙平不用磨”,则是说土地已经湿润,所以不需要再去治理;沙地已经平坦,所以也不需要再去打磨。这是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第五句“衣冠今已矣”,则是说过去的官服和帽子都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看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六句“从此想鸣珂”,则是说从此以后,我希望能够骑着快马去追逐我的梦。这句话充满了豪情壮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高塘桥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追求,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