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县西岘峰,亭以拟岘名。
尝见父老说,寺中有碑铭。
昔晋殷仲文,作郡有政声。
去而人思之,屐齿有馀荣。
余闻诸老说,此事不可凭。
臣子从弑逆,罪合五鼎烹。
桓玄在荆州,世为晋公卿。
一朝睨汉鼎,举兵向金陵。
是时殷仲文,实守新安城。
弃郡以从玄,惟欲事逆成。
策命九锡文,未至先经营。
桓楚既窃位,寝所地忽崩。
仲文于此时,巧言如簧笙。
其后玄事败,奔走向南荆。
仲文忧不免,奉二后还京。
叛晋复叛玄,鼠雀同偷生。
寄奴后代晋,又欲居朝廷。
出为东阳郡,怏怏无好情。
尝览镜自照,不见头颅形。
岂非从逆者,未诛先受刑。
无忌牧荆州,仲文尝趋迎。
便道不过府,无忌殊不平。
言于宋武帝,此辈谋举兵。
宋武尽族诛,流血几成坑。
襄阳羊叔子,当世之豪英。
不当拟其名,流传污吴宁。

诗句输出:吾县西岘峰,亭以拟岘名。

译文输出:我县城西的岘峰,这个亭子就是为了纪念岘峰而建的名字。

注释解释:吾县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县,西岘峰是该县的著名山峰,亭子则是为了纪念这座山峰而建的。拟岘亭名表示这个亭子是为了纪念岘峰而建,岘峰是该县的著名山峰。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岘峰和亭子的关联,表达了对岘峰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以下是对《拟岘亭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吾县西岘峰:这里的“吾县”是指作者所在的县,代指自己的家乡或者所在地。“西”表明了岘峰的具体位置,即县城的西侧。“岘峰”则是对岘山的别称,因为岘山在此处有两座山峰,故有此称。
  2. 亭以拟岘名:这一句的意思是,这个亭子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岘峰而得名。”拟”字在这里是拟仿、模仿的意思,说明这个亭子并不是随意建造的,而是有特定的命名原因。
  3. 尝见父老说:“尝见”表示曾经听到或看到过,“父老”指的是老一辈的人,“说”则是讲述、叙述的意思。这句表达了诗人曾经从父老乡亲那里听说有关岘峰的故事,可能是关于岘峰的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 寺中有碑铭:“寺”指的是寺庙,“有”是存在的意思,“碑铭”则是碑文和铭文的总称,用于记载重要事件或人物功绩的文字记录。这句意味着在寺庙中曾经有过一块刻有碑文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有关岘峰的重要事迹或历史背景。
  5. 昔晋殷仲文:“昔”表示过去,“晋”指的是古时候的晋国,“殷仲文”是历史上的一位知名人物,这里可能是指殷仲文的家族或其本人。这句回忆了殷仲文这位历史人物在晋国担任官职时所展现出的政治才能和社会影响力。
  6. 作郡有政声:“作郡”指的是担任郡守一职,“有政声”则是指他在任期间政绩显著、受到百姓爱戴。这句反映了殷仲文在任职期间的政治表现和他在当地民众中的良好口碑。
  7. 去而人思之:“去”指的是离开,“而”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人思之”则是人们思念他的原因。这句表达了殷仲文离开后,人们仍然怀念他的政绩和贡献。
  8. 屐齿有余荣:“屐齿”指的是穿着木屐时的脚跟部分,“余荣”则是指留下的荣耀或声望。这句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殷仲文离开后,尽管他已不在职位上,但他的政绩和名声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
  9. 余闻诸老说:“余”是“我”的意思,“闻诸老说”表示我向年长者询问或听闻。这句体现了诗人对殷仲文的敬仰之情,他主动向长辈求证关于殷仲文的事情,显示出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人的敬仰。
  10. 此事不可凭:“此”指的是前文提到的殷仲文的政绩和名声,“事不可凭”则表示这些事迹的真实性无法完全确定。这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传闻或后人记述的真实性有所保留,认为其中可能存在夸大或虚构的成分。
  11. 臣子从弑逆:“臣子”指的是古代臣民,“从弑逆”则是指参与谋反或背叛的行为。这句揭示了殷仲文作为臣子,参与了一场政治政变或叛乱的历史事实。
  12. 罪合五鼎烹:“五鼎”在古代是等级制度中的最高级别,代表了最高的荣誉和地位,“烹”则是指烹煮食物的烹饪方式,常用来比喻处罚或死刑。这句表达了殷仲文因为参与谋反而被判处极刑的严重性。
  13. 桓玄在荆州:“桓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在荆州”则是指他在荆州地区的政治地位。这句提到了另一位历史人物——桓玄,他是东晋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与殷仲文中的叛乱有着直接的联系。
  14. 世为晋公卿:“世”表示世代、历代,“为晋公卿”则是指世代担任晋国的高级官员。这句描述了桓玄家族在东晋时期长期担任高官的事实。
  15. 一朝睨汉鼎:“一朝”指的是某个时刻或某段时间,“睨”是斜视的意思,“汉鼎”则是指汉朝的鼎器,象征着权力和统治。这句描绘了桓玄突然觊觎汉朝的鼎器,试图篡夺政权的情景。
  16. 举兵向金陵:“举兵”指的是发动战争或武装冲突,“向金陵”则是指攻打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这是东晋的都城。这句反映了桓玄发动叛乱并试图攻占首都金陵的历史行为。
  17. 是时殷仲文:“是时”指的是当时的时代或时期,“殷仲文”则是殷仲文的名字,这里指代殷仲文本人。这句回到了殷仲文的时代背景,他是当时的一位重要人物。
  18. 实守新安城:“实”是确实、实在的意思,“守新安城”则是指殷仲文确实担任过新安县(今属河南省)的行政长官。这句表明殷仲文在那个时代的确担任过地方行政职务。
  19. 弃郡以从玄:“弃郡”表示放弃自己的郡守职位,“以从玄”则是指跟随桓玄离开。这句描绘了殷仲文为了某种目的而放弃官职跟随桓玄的情景。
  20. 策命九锡文未至先经营:“策命九锡文”指的是授予皇帝尊号的命令文书,“未至先经营”则是指在命令尚未到达之前就开始筹备和布局。这句反映了桓玄提前策划篡位的行动,意图在正式接受尊号之前就控制朝政。
  21. 桓楚既窃位:“桓楚”指的是桓玄的弟弟桓楚,“窃位”表示非法获取高位或篡夺职位。这句说明了桓玄兄弟二人共同参与了篡位的行为。
  22. 寝所地忽崩:“寝所”指的是居住的地方,“崩”表示倒塌或垮台。这里的“寝所”可能是指殷仲文居住的府邸或宫殿,“忽崩”则形容其突然垮台。这句描述了殷仲文居住的地方突然坍塌的情景。
  23. 仲文于此时巧言如簧笙:“于此时”指的是在这个时候,“巧言如簧笙”则用来形容殷仲文在这个时候说话如同乐器上的簧片一样悦耳动听。这句描绘了殷仲文在关键时刻能够巧妙地运用言辞来迷惑他人的场景。
  24. 其后事败奔走南荆:“其后”指的是之后不久的事情,“事败”表示事情失败或失败的结果,“奔走南荆”则是指逃离南方边境。这句描述了殷仲文后来因为失败而向南逃离的情景。
  25. 忧不免二逆:这里的“忧不免二逆”可以理解为担忧自己不能免除参与反叛的罪名,“二逆”指的是殷仲文参与的两次背叛行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殷仲文命运的同情和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惋惜。

《拟岘亭诗》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殷仲文及其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的诗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思考。通过对殷仲文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诗人传达了对国家稳定、人民安宁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复杂看法。此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事件的解读,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