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回处是为干,有塔亭亭高似山。
不但装严增梵刹,可能形胜助城关。
灯明星斗挂林木,铃动天风吹佩环。
陌上行人遥见此,有时东往又西还。
【解析】
此为《天禧寺阿育王塔》,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写塔的形势,二句写塔的外观,三四句从建筑与地理两方面来写塔的形胜特点,五六句从塔的夜景和风铃声来写塔的声色美,七八句写行人对塔的遥望,最后两句写行人对塔的留恋。这首诗描写的是天禧寺的阿育王石塔。
“天禧寺”在今南京市鸡笼山北麓狮子山上,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初名招提寺,后改名开善寺,又改称天禧寺。
第一联:“天禧寺前有座塔,高耸入云像山一样。”
注释:天禧寺前的塔,耸入云霄,好像山峰一样。
赏析:首联先点题,说明阿育王塔的位置在何处。“天禧寺”在今南京市鸡笼山北麓狮子山上。
第二联:“这座塔不仅装严增梵刹,而且可能形胜助城关。”
注释:这座塔不仅装严装饰了佛寺,而且可能由于它的地形地势而使城关显得更加雄伟美丽了。
赏析:这一联是写阿育王塔的形胜。“不但”“有”两字一前一后,用得十分巧妙。诗人首先指出阿育王塔不仅增加了佛寺庄严、华美的气象,而且还可能使城关显得更加雄壮、壮观,从而更显其价值。这是从塔的功能来说的。接着进一步发挥,说它之所以能够增加佛寺庄严华美气象,还因为它的地形地势好,所以“可能形胜助城关”。这里,诗人把塔的功用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加以描绘,这就突出了塔的形胜特点。
第三联:“灯星闪烁挂在林木间,铃动风传佩环响。”
注释:寺庙里的灯光闪烁,像是星星点点地挂在树林里,风中传来阵阵铃声,清脆悦耳。
赏析:第三联是写阿育王塔夜晚的情景。诗人抓住夜晚的特点,从灯光闪烁和夜风送来铃声两个方面来写阿育王塔的夜景,生动形象而又富有韵味。
第四联:“路上行人远远看到这,有时向东去又向西回。”
注释:路旁行人远远看到阿育王塔,有时向东走去,有时又向西折回。
赏析:第四联是写路人对阿育王塔的印象。诗人以“遥见此”三字起笔,写出了行人远望阿育王塔时的感受。他站在远处,看到塔高耸入云。当他想到自己即将到访这座有名的寺院,不禁心中喜悦,于是便情不自禁地东行西返,表现出他对阿育王塔的喜爱之情。
每联都紧扣阿育王塔的形胜特点来展开。前两联侧重于写塔的外形和功能;后两联则侧重于写塔的夜间美景和给过路行人带来的印象。诗人抓住塔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阿育王塔的形胜特点,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阿育王塔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