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别一牧守,偶与同名称。
此名若果然,山鬼怒非轻。
缅想唐戴令,政声极铿鍧。
曾有长源碑,在夫子庙庭。
曷易曰戴岘,庶以慰编氓。
称之名义当,兼可怡山灵。
尝读晋宋书,抵掌气填膺。
安得仍拟岘,千载愚民生。
【注释】
1.拟岘亭诗:指诗人拟写的《题岘亭》诗。
2.疑别一牧守,偶与同名称:意思是作者怀疑是另一个牧守写的《题岘亭》,但偶然与他同名。
3.此名若果然:如果这个名字是真的,那可就麻烦了。
4.山鬼怒非轻:山神如果发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5.唐戴令:唐代戴胄。
6.政声极铿(gēng)鍧(hōng):政治声望很高。
7.长源碑:晋代的一块石碑在今湖北省黄梅县长源乡长源村。
8.庶以慰编氓:希望它能给老百姓带来安慰。
9.称之名义当:称颂他的名义正当。
10.怡(yí)山灵:使山神高兴。
11.尝读晋宋书:曾经读过晋朝和宋朝的书。
12.抵掌气填膺:手拍胸膛气塞胸。形容情绪激动。
13.安得仍拟岘,千载愚民生:怎么能再次仿效岘亭诗?千年之后,愚夫百姓还要受蒙蔽吗?
【赏析】
这首诗写于北宋元丰年间,当时苏轼正在徐州任知州。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牵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住在黄州城外,距城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东山”的小土丘,苏轼常常到东山去游玩,并写下了一首题为《题西林壁》的诗。后来有人模仿苏轼在东山作过《题岘亭诗》,也写了一首《题岘亭》。苏轼认为《题岘亭》不如自己所作好,于是写了这首诗来反驳。
首二句说:怀疑这是另一位牧守所写,又与自己同名。如果是真的,那就麻烦大了。第三四句说:想起唐戴胄的政声很好,他的碑文还在夫子庙的庭院里呢!第五六两句说:怎么能够再模仿戴胄的文章,让千载以后的愚蠢的老百姓还受蒙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