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三中秋,月作一样奇。
清贫不设客,老倦不吟诗。
今年更凄凉,儿孙锁秋闱。
独坐南窗下,兀兀如孤罴。
追思欢娱地,无如少壮时。
尚记壬辰岁,鹤山靖州归。
八月十五夜,月华散前墀。
诸父秋山阁,群从幽芳池。
赋诗各分韵,醉墨纷淋漓。
鹤山读我句,终夜相嗟咨。
明朝操纸来,倾倒里中儿。
一往三十载,坐念心生悲。
前辈已雕谢,诸兄亦无遗。
奇孤一身在,流落天之涯。
明月如昨日,而我鬓成丝。
天人固异分,何烦涕交颐。

【译文】

三年中秋,月光如初,清贫不设客宴,老倦不吟诗。今年更凄凉,儿孙锁秋闱。独坐南窗下,兀兀如孤罴。追思欢娱地,无如少壮时。尚记壬辰岁,鹤山靖州归。八月十五夜,月华散前墀。诸父秋山阁,群从幽芳池。赋诗各分韵,醉墨纷淋漓。鹤山读我句,终夜相嗟咨。明朝操纸来,倾倒里中儿。一往三十载,坐念心生悲。前辈已雕谢,诸兄亦无遗。奇孤一身在,流落天之涯。明月如昨日,而我鬓成丝。天人固异分,何烦涕交颐。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元至正元年(1341)中秋节所作。诗人在这首诗里回忆了当年中秋的欢乐景象,感叹自己如今已老体衰,不能像当年那样与亲朋饮酒作诗,只能独自对着明月发呆,心中充满了悲伤。

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押平声韵。首两句写景,三、四句点题,五、六句写事,最后两句写情,层次井然。

“三年中秋”,即三年前中秋,这是诗人的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段生活。那时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中,有美好的家庭和亲朋,可以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而此时,诗人却感到生活的孤独和空虚。这种强烈的对比使诗人对生活的感慨更加深刻。

“清贫不设客,老倦不吟诗。”这是对诗人过去的生活的描述,也是对现在生活的感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今年更凄凉,儿孙锁秋闱。”这是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感叹。诗人看到自己的儿孙们被锁在秋闱中,无法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学习,感到非常的凄凉和无奈。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生活的失望和悲观情绪。

最后两句“独坐南窗下,兀兀如孤罴。”是诗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描绘。他独自坐在南窗下,形影相吊,就像一只孤独的野兽。这既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的美好时光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变迁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