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太守真好奇,结茅肥遁湘江湄。
三吾出意作新字,脱略苍籀遗冰斯。
溪山于我本何有,占断不许傍人窥。
人生天地远行客,恋身外物庸非痴。
漫郎仙去五百载,名字永与兹山垂。
要知忠义不磨处,虽不自与人与之。
至今过者望卷石,森然魄动中兴碑。
此公何用专壑鄙,世上宁有争墩儿。
我来访古刜蓬藋,怅然不识亭台基。
扫出蝉噪发斯义,元子可作然吾诗。

题浯溪寺

舂陵太守真好奇,结茅肥遁湘江湄。 舂陵太守:指唐代的袁滋。“好奇”是说袁滋好学不倦,喜欢研究事物。结茅:盖屋。这里指隐居在湘江边,自建茅舍。肥遁:指退隐。湘江:即潇水,发源于湖南境内。湄:岸。三吾:指孔子、颜回和子路三人。他们出意做新字,意思是孔子、颜回、子路三人共同商量着创制了新的汉字。苍籀:指大篆,一种古代的文字。遗冰斯:指大篆的笔画,如冰棱一般锐利。占断:占据。不许傍人窥:指不让旁人窥探。占断:占据,控制。人生天地远行客,恋身外物庸非痴:人活在世上,与天地相比,是遥远的客人,依恋于身外的事物,岂不是很糊涂?庸:同“庸”,寻常。

漫郎仙去五百载,名字永与兹山垂:我等闲地来到这儿,看见这位仙人已离世五百年了,他的名字永远与这座山相联系,不会消失。漫郎:随意的男子,这里指仙人。仙去:离开人间。五百载:五百年。兹:这,指这座山。垂:遗留。要知忠义不磨处,虽不自与人与之:要知道那些坚守忠义的人是不会磨灭的,即使不自己这样做,也愿意帮助别人去做。要知……处:要知道……的地方。忠义:忠诚和正义。不磨:不会磨灭。虽:即使。不自与人与之:即使自己不做,也愿意帮助别人去做。

至今过者望卷石,森然魄动中兴碑:到现在来此游玩的人看到那曲折蜿蜒的石头,都感到精神振奋,仿佛看到当年岳飞抗金的壮烈事迹就刻在这块石碑上。卷石:曲折蜿蜒的石头。森然:森严的样子。兴:兴盛。中兴:指南宋的抗金事业,这里代指岳飞抗金的壮烈事迹。

此公何用专壑鄙,世上宁有争墩儿:这个先生为什么要选择僻静的山谷隐居呢?世上哪还会有争夺名位的人?此公:指这位仙人。何用:何必要。壑鄙:深沟和幽谷,这里指偏僻的山谷。世上宁有争墩儿:世上哪有争夺名位的人啊!争墩儿:争抢位置的意思。

我来访古刜蓬藋,怅然不识亭台基:我来参观古代的草堂,却不知道它原来就是亭台的底座;我扫出了蝉噪发斯义,元子可作然吾诗:我在扫除中听到了蝉鸣,从中悟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道理,元子:指僧人元结。我写的诗可以和你的诗互相辉映,你完全可以把我写的诗作为自己的诗来写。

【赏析】

本诗是作者游览浯溪后所题。浯溪,位于湖南长沙西面约五公里处的湘江之中。唐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袁滋任刺史时,曾凿井建亭以供游憩,并建有一座庙宇,称为“圣泉庙”。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重修,改名为“圣济庙”,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再修,易名为“圣寿寺”,到清代又更名为“浯溪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毁。1944年重建。诗人在游览浯溪时写下了这首咏史怀古之作。

首联两句写袁滋隐居湘江之滨,自建茅舍,远离世俗的尘嚣。诗人通过对比来写袁滋的超脱世俗,表明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颔联写袁滋对文字的创造,认为他的新字已经达到了极致,超越了大篆,人们只能远远地仰望他的名字,却不能窥视他的真面目;而袁滋本人却甘愿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宁愿在山林间度过余生。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袁滋人格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颈联两句写诗人在观看袁滋的雕像时,感慨万分。因为袁滋的名字将与这片青山永存,而他自己却在五百年后离开了人间,但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里的“五百载”是指时间上的跨越,但也可以理解为空间上的永恒。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感叹,表达了对袁滋的怀念之情。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游览完浯溪后,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那些英雄豪杰们。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安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袁滋则选择了隐居在山林之间,远离了政治的中心地带。然而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义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袁滋的敬仰之情。

全诗通过对袁滋的描写,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