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上会稽,凌空禹穴曾得窥。今年浮沅湘,又见禹柏蹲山陂。
茫茫禹迹遍天下,独此二物称神奇。凌云意气销铄尽,根心就化空存皮。
樛柯入地枯不死,反更上擢青铜枝。被以九龙名,流传自何时。
得非木宿苍龙精,储英萃异成雄奇。头角崔嵬讶撑拄,牙须磔裂相纷披。
孔明庙柏信称古,上距何翅千年奇。杜陵品藻一何陋,遗落鼻祖收孙枝。
诿云此地不身到,何由得集衡湘诗。呜呼,衡之山巍巍,湘之水弥弥。
地气何太偏,独于草木乎钟之。柏兮手植自神禹,竹也种传由舜妃。
谁能为天分此畀人物,庶几可使悍俗嚚风移。

【注释】

上会稽:指春秋时的大禹治水,在今天的浙江绍兴。

凌空禹穴:指大禹治水的遗迹。

沅湘:指湖南的沅江和湘江。

禹柏:指传说中大禹所种的大柏树。相传大禹曾在治水时到过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

根心就化:指大禹种柏的传说故事。大禹种柏后,其树根深扎地下,枝叶茂盛,后来化为青铜器,这就是“青铜器”一词的来源。

樛柯:弯曲的树枝。

龙枝:即铜柱。

苍龙精:传说中能变化为龙的神。

头角:古代传说中的动物,这里指铜柱上的兽面。

崔嵬:高耸的样子。

牙须:铜柱上的装饰物。

杜陵:地名,在今天陕西长安县西北。这里是说大禹庙在杜陵。

诿云:推诿说。

地气:土地的气候。

钟:感应。

神禹:指大禹。

种传:传说舜妃曾将柏树种于此,所以称为舜妃柏。

天分:上天的赐予。

移俗嚚风:转移风俗、愚昧、昏庸之风。

【赏析】

《衡山行》是一首咏叹名胜古迹的七言绝句。全诗以大禹治水为题,描绘了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以及当地人民对这些遗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往年上会稽,凌空禹穴曾得窥”,意思是去年我来到会稽山,曾经站在大禹治水的遗址上遥望过。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接下来两句“今年浮沅湘,又见禹柏蹲山陂”,意思是今年我又来到了沅江和湘江之间,看到了大禹种下的柏树。这两句诗既交代了自己的游历行程,又表现了对大禹治水遗迹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了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及其神奇之处。“茫茫禹迹遍天下,独此二物称神奇”,意思是大禹治水的痕迹遍及天下,但唯有这两个遗迹最为神奇。这里强调了大禹治水遗迹的珍贵性,也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高度赞美之情。接着四句“凌云意气销铄尽,根心就化空存皮”,“樛柯入地枯不死,反更上擢青铜枝”和“被以九龙名,流传自何时”,“得非木宿苍龙精,储英萃异成雄奇”。这些诗句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大禹治水遗迹的神奇之处。例如“凌云意气销铄尽”这句诗,形容的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巨大水势和气势。而“根心就化空存皮”则是指大树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地下,只留下了一个光秃秃的树桩,显得十分奇特。最后两句“谁能为天分此畀人物,庶几可使悍俗嚚风移”则是诗人对于如何保护和发扬这些遗迹的思考。他认为只有像大禹这样的圣人才能为人们做出贡献,也只有像他这样的圣人才能使那些顽固不化的人转变观念。

结尾两联“衡之山巍巍,湘之水弥弥。地气何太偏,独于草木乎钟之?柏兮手植自神禹,竹也种传由舜妃。”这两联是诗人对大禹治水遗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的描写。诗人通过对大禹治水的遗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感情和敬仰之情。同时,这也进一步衬托出了大禹治水遗迹的神奇和伟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