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堞鼕鼕鼓,帘栊煜煜灯。
浪名随牒吏,实似打包僧。
衰病元难强,疏慵每自憎。
谁知戍边日,秋野正呼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五鼓(第二句)
  • 译文:天刚破晓,第一声鸡鸣。
  • 注释:这里的“五鼓”指的是古代计时方法,一天分为五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因此五鼓代表凌晨时分。
  1. 楼堞鼕鼕鼓(第三句)
  • 译文:城墙上传来咚咚的战鼓声。
  • 注释:楼堞(城墙上的垛口)是古代防御工事的重要部分,而战鼓则是战争时用于激励士气、发出进攻信号的乐器。这里形容的是边疆紧张的早晨氛围。
  1. 帘栊煜煜灯(第四句)
  • 译文:室内灯光明亮。
  • 注释:“帘栊(líng gōng)”指的是窗帘和窗格,通常用来遮挡或引导光线,“煜煜”形容灯光闪烁的样子。这里的描述可能是为了营造一个温馨但紧张的居家环境。
  1. 浪名随牒吏(第五句)
  • 译文:名字随文书四处传扬。
  • 注释:“浪名”指的是虚名,不是指实际的名字,“随牒吏”可能是指被官员们四处传诵或记录。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一些风气。
  1. 实似打包僧(第六句)
  • 译文:实际上像是一个包裹着行李的僧人。
  • 注释:“打包僧”指的是和尚或尼姑带着行囊,可能因为出家人要云游各地,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1. 衰病元难强(第七句)
  • 译文:衰老多病难以强撑。
  • 注释:“衰病”指的是身体衰弱,疾病缠身,“元”(原)字在这里用作强调,表示原本就已处于不利的状态。
  1. 疏慵每自憎(第八句)
  • 译文:疏远懒散总是让我厌恶。
  • 注释:“疏慵”指的是疏远、懒惰,“自憎”表示自己对此感到厌恶。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
  1. 谁知戍边日(第九句)
  • 译文:谁能想到我在边境守卫的日子里?
  • 注释:“戍边”即守卫边疆,“日”指的是每一天,这里表达了作者身处边关,与世隔绝,无法享受平凡生活的无奈。
  1. 秋野正呼鹰(第十句)
  • 译文:秋天的原野上正在呼唤猎鹰。
  • 注释:“秋野”指的是秋天的田野,“正呼鹰”表示在野外放鹰狩猎,这里的描写可能是诗人回忆过去的一些活动,或是表达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清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境遇的思考。从“五鼓”、“楼堞”、“帘栊”、“浪名”、“疏慵”等词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边疆生活的孤独与艰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向往。诗中的战争元素也暗示了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的重要性。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宏大,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