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仕谗销骨,迟归悔噬脐。
短衣犹掩胫,穷巷固多泥。
婢喜蚕三幼,奴贪雨一犁。
衡茅明我眼,刮膜谢金篦。
【注释】:
杂感六首: 即《杂感》诗六首。“杂感”,指各种感想。
早仕: 年轻时做官。
谗销骨: 受谗言的毒害,身心俱毁。
迟归: 年老时才回来。
悔噬脐: 懊悔当年不该早仕。
短衣: 破旧的衣服。
穷巷固多泥: 贫苦人家的小巷子总是有很多泥泞的地方。
婢喜蚕三幼: 女仆喜欢看到蚕三眠(即桑叶吃光,吐丝结茧)的情景。
奴贪雨一犁: 奴仆贪看下雨时农民耕作的情景。
衡茅: 用茅草盖的房屋。
明我眼: 让我看得更清楚。
刮膜谢金篦: 用金篦刮掉脸上的污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写于天宝五载(746年)。当时他因避“安史之乱”从长安逃到华州(今陕西华县),生活困顿,心情苦闷,于是写下了这些感慨人生、抒发不平的诗歌。
开头两句说:“早仕谗销骨,迟归悔噬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年轻时做了官,因为遭受了小人的诽谤而被排挤,后来老了才回来,已经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儿离开官场。这两句诗反映了杜甫一生坎坷的经历,也揭示了封建社会许多官员的可悲命运。
中间两句说:“短衣犹掩胫,穷巷固多泥。”这两句诗意思是:自己虽然穿着破烂的衣衫,却还勉强遮住了双腿,而贫穷之家的小巷里总是有很多泥泞。这两句话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两句说:“婢喜蚕三幼,奴贪雨一犁。”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女仆们喜欢看到蚕儿三个时辰不食不动,奴仆们贪婪地盼望下雨以便可以耕种。这两句诗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无奈。
最后两句说:“衡茅明我眼,刮膜谢金篦。”这两句诗意思是说:茅草屋舍让我看得更加清楚,刮膜让脸上的污垢消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恶。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恶。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