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书生不自珍,天涯又作宦游身。
溪桥烟淡偏宜晚,野寺花迟未觉春。
日暖登山思谢屐,病馀漉酒负陶巾。
茹芝却粒平生事,回首岩扉一怆神。

【注释】

开元暮归:诗人写自己在仕途上奔波劳碌,鬓发苍苍,仍不改其志,年老体衰,仍不自珍。“天涯”二句,言自己身在天涯,宦游无定。“溪桥”两句,写春景。烟淡花迟,时已春深,而自己仍在山中,所以惆怅。日暖登山思谢屐,意谓日暖风和,登高望远,想到谢安当年所着的木屐。“病馀”两句,写自己的身体状况。病后漉酒,负陶巾(即漉酒用的竹筒)以洗尘秽。茹芝却粒平生事,指采芝服药之事,表示自己洁身自好。回首岩扉一怆神,意谓回顾岩石门扉,不胜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是诗人晚年退居之后写的。全诗写于公元765年(天宝十四年),当时李白已五十七岁。诗人在仕途上奔走劳累,鬓发早生白发,但仍然坚持作官,年老体衰了还不肯爱惜自己,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呵!他虽然身在山林,但是心中还念念不忘朝廷,时时怀念着官场生涯。因此,他在《赠韦侍御黄裳》中说:“昔为吴会客,今为陇关人。壮士凄凉罢,将军潦倒贫。江清月近人,沙白水无尘。忆得金陵日,谁知汉殿春。”又《夜泊牛渚怀古》中说:“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可见诗人对朝廷的思念之情是何等殷切。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感情驱使下写出来的。

首联写白发书生不自珍惜,宦游天涯。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晋书·谢安传》记载:安少时,叔父安期子皮常携酒至安住所,安命左右取酒,独取一斗大醉而归,曰:“我今已醉。不复与卿为乐!”后人遂以“谢脁一斗”为爱酒的典实。李白这里借用了这个典故,说自己虽然已经白发,但仍像谢安一样爱喝酒,而且喝得更多。

颔联写诗人在山中漫步所见的景色。“溪桥”、“野寺”都是作者曾经游历的地方,烟霭朦胧、花香四溢的溪边小桥,以及寺院里的花木,都显得格外清幽闲适。然而诗人此时已年老多病,再加上路途遥远,旅途劳顿,所以觉得十分疲倦,感到“野寺花迟未觉春”。

颈联写诗人登山观景,追忆过去的事情。日暖风和之时登山,想到谢安当年所着木屐。谢安曾因游览东山而穿木屐,后来成为名士雅事。此处借以表达自己虽已退隐山林,但仍然关注朝廷大事,不忘旧朝。

尾联写诗人回忆往事,感叹时光流逝。病后漉酒,背带湿布,负陶巾(即漉酒用的竹筒)洗涤。诗人想起过去采芝服食之事,表示自己始终保持着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回顾岩石门扉,不禁使人感到惆怅。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朝廷的无限忠诚,同时也抒发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