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水涓涓入野塘,菊花犹放数枝黄。
闷思野步便晴日,病怯冬温喜薄霜。
汤饼鬻成新兔美,脍齑捣罢绿橙香。
人间富贵知何得,商略山林却味长。
【注释】
残水涓涓:指残留的水流缓缓流淌。
野塘:野外的小水塘。
菊花犹放数枝黄:菊花仍然开放着,有几枝已经变黄了。
闷思野步:郁闷地走在外面。
病怯冬温喜薄霜:身体虚弱怕冷,却喜欢冬天的凉霜。
汤饼鬻成新兔美:把汤饼卖成了兔子形状的新花样。
脍齑捣罢绿橙香:用切碎的青草做成的菜香喷喷的。
人间富贵知何得,商略山林却味长:世上的财富和地位从哪来的?只有到山林里去体味才能长久。
【赏析】
《野兴四首·其一》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之一。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城(今属安徽)人。他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平淡自然,不尚雕琢,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尤善写景抒情。他的诗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多写农村景色和农民生活。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饰,但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野外小水塘边漫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隐居山林、远离官场的向往。
第一句“残水涓涓入野塘”,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水流缓缓流进小水塘,显得格外清新宜人。这里的“残水”暗示了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可能是早晨或者傍晚时分;而“涓涓”则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轻柔和细腻。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让人感到一种舒适和愉悦。
第二句“菊花犹放数枝黄”,又带出了一片金黄的世界。菊花盛开,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让人不禁想起秋天的美好。这里的“犹放”表明菊花依然绽放着美丽的姿态;而“数枝黄”则强调了菊花的繁茂和生机勃勃,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
第三句“闷思野步便晴日”,则是表达了作者在晴朗的日子里漫步的心情。这里的“闷思”可能指的是内心的压抑或困惑;而“野步”则表明了作者正在户外散步。这种放松的状态让作者得以欣赏美景,同时也让他暂时忘却了烦恼。晴朗的日子为作者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来感受自然的美,也让他的心情更加舒畅。
第四句“病怯冬温喜薄霜”,则进一步展示了作者对寒冷天气的喜爱。冬天虽然给人带来寒冷和不适,但作者却因为喜欢冬季的清凉而感到快乐。这里的“病怯”可能指的是身体上的不适;而“冬温”则强调了冬天的温暖。这种对寒冷天气的喜爱可能源于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官场的厌倦。通过这种对比,作者表达了他对于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第五句“汤饼鬻成新兔美”,描绘了一幅美味佳肴的画面。这里的“汤饼”指的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而“鬻”(yù)则是销售的意思。新制的汤饼看起来非常美味,就像兔子一样诱人。这既反映了作者对美食的喜爱,也暗示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种描绘,作者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六句“脍齑捣罢绿橙香”,则是描绘了一道美味佳肴——脍羹的场景。这里的“脍羹”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而“捣”则是制作的意思。脍羹的味道鲜美无比,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这既是对食物的描述,也体现了作者对烹饪技艺的精湛掌握。通过这种描绘,作者展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烹饪技艺的追求。
最后一句“人间富贵知何得,商略山林却味长”,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于世间繁华和富贵的看法。他认为那些世俗的富贵和权力都是虚幻的,不值得追求。相比之下,隐居山林、享受自然的生活才是真正的长久之福。这里的“商略”意味着深思、探讨;而“却味长”则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山林生活的珍视和向往。通过这种对比,作者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理念。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