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尚及宣和末,颁历频惊岁月移。
负米养亲无复日,蓼莪废讲岂胜悲。
渡江百口今谁在,抱恨终身只自知。
文字虚名何足道,樽前愧汝十章诗。
【注释】
生日子聿作五字诗十首为寿追怀先亲泫然有作:生日,生日。聿,你。作,写。五字诗,每句五个字的诗。十首,指《十韵诗》。寿追怀,追思怀念。先亲,死去的父亲。泫然,眼泪流下来。
我生尚及宣和末,颁历频惊岁月移:我活着的时候,还赶上了宣和末年,颁布的历书频繁地改变。颁历,颁布历书。宣和末,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即1127-1135年间。
负米养亲无复日,蓼莪废讲岂胜悲:背米养活父母,不再有时间读书;讲学时废弃了《蓼莪》,怎能胜过悲哀?蓼莪,《诗经·小雅》篇名。蓼(liǎo),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可做黄色染料或饲料,茎叶可入药。莪(é),一种香草。
渡江百口今谁在,抱恨终身只自知:渡江后百口人现在都在哪?只能抱着遗憾过一辈子。抱恨,抱憾。
文字虚名何足道,樽前愧汝十章诗:文字上的虚名有什么值得说的?酒面前惭愧你写了十首诗词。樽前,酒杯面前。愧汝,惭愧你。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父的作品。作者在父亲去世之后,感慨时光飞逝,对先亲的思念,对亡父的哀痛,对生死无常、人生易老的感叹,以及对于生前虚名身后寂寥的忧虑,都凝聚在这首诗中。
“生日”是生日的意思。开头两句说:“我生尚及宣和末,颁历频惊岁月迁。”作者生于绍兴二年(1132),这一年是宋宁宗庆元六年,也就是南宋宣和七年(1125)。“我生”与“尚及宣和末”呼应,说明自己还没有活到宣和末年,因而没有经历过改元的大事。“颁历频惊岁月迁”,意思是说颁布历书这件事,常常使人们惊讶于时间推移之速。“颁历”即颁发历书,古代帝王常以颁历作为改元的标志。这里用一“惊”字,写出了当时社会上对改元的敏感,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
第三、四句承上启下,转入对父亲的追忆。“负米养亲无复日,废讲蓼莪岂胜悲”。这两句是说:背着米回家赡养老人,已没有时间和机会了;讲学时废弃了《蓼莪》,又哪里能比得上悲哀呢?“负米”句,出自《诗·小雅·大东》:“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来自西,弃我维蓬;周道如矢,岂不尔舍?”这两句是说:从东边来的人,带着淅沥的小雨;从西边来的行人,被风吹得满头蓬草。这两句既描写了旅途的艰辛,也写出了旅途的劳顿和疲惫。
“度江百口今谁在”,接下去就写到了渡江之后的情景。“抱恨终身只自知”,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里的“抱恨”就是怀着遗憾活下去。“抱恨终身只自知”,是说自己虽然感到悲痛,但也只能独自承受这种悲痛。
最后两句是说:对于文字上的虚名,有什么值得说的呢?酒面前惭愧你写了十首诗词。这两句既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自责,也是对儿子的劝诫。
这首七言律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开头两句交代身世和感慨时事的背景。中间两联回忆往事,抒发悲痛之情。结尾两句点明写作动机和目的。全诗情真意切,语言平实质朴而又感情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