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石何妨更漱流,一凉之外岂他求。
寺楼无影月卓午,桥树有声风变秋。
残历半空心悄怆,岸巾徐步发飕飗。
定知从此清宵梦,常在沙边伴白鸥。

【注释】

  1. 安隐寺:即“安国寺”,位于杭州西湖之畔,为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佐所建。
  2. 枕石:指在石头上休息。
  3. 漱流:指洗涤水流。
  4. 一凉之外岂他求:意为除了清凉的风,没有其他的追求了。
  5. 卓午:正午,中午。
  6. 风变秋:指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仿佛是秋天的叶子被刮落的样子。
  7. 残历半心:指残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8. 岸巾徐步:意思是慢慢走,不慌不忙地走在河岸上。
  9. 飕飗(suōléi):形容风声。
  10. 沙边伴白鸥:指与白鸥相伴,度过清静的夜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夏日的傍晚,沿着河边行走的景象。诗人用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

首句”枕石何妨更漱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他认为,即使躺在石头上休息,也可以洗涤心灵的疲惫。这里的”漱流”,指的是洗涤水流,暗喻诗人内心的清净和平静。

次句”一凉之外岂他求”,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凉的渴望。除了清凉的风,他没有任何其他的奢望,这反映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喜爱。

第三句”寺楼无影月卓午”,描绘了寺庙的轮廓在中午时分清晰可见,而月光则洒满了整个大地。这一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出了月光如水般的美丽景象。

第四句”桥树有声风变秋”,描绘了风吹过树枝发出的声音,以及随之而来的秋天的气息。这里的”风变秋”,意味着秋天的到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最后两句”定知从此清宵梦,常在沙边伴白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清静的夜晚,将会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这里的”沙边伴白鸥”,既是一种生活的写照,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