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巾筇杖立篱门,秋意萧条欲断魂。
恰似嘉陵江上路,冷云微雨湿黄昏。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幅巾筇杖立篱门”“秋意萧条欲断魂”两句是第一首诗。“幅巾”即幅巾,一种头巾;“筇杖”即筇竹杖,筇竹是一种有节的竹子。“篱门”即篱笆门,篱笆是用竹木编成的,所以叫篱门。这两句说拄着筇竹杖,戴着幅巾(这里是指头巾),站在篱笆门前。“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人不免要产生悲凉凄怆之感,故云‘秋意萧条’。”“寒雨”指秋天的细雨或小雪,天气寒冷。诗人此时正在篱门前立着,秋风萧瑟,雨打寒林,他感到十分凄怆。这两句是写景。“恰似嘉陵江上路”句中“恰似”就是“如同”,“嘉陵江上路”,指从嘉陵江边走过的路。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就像走在嘉陵江路上一样凄凉。“冷云微雨湿黄昏”句中“湿黄昏”即湿透了的傍晚时分。这几句是第二首诗。“冷云微雨”点明时令是秋季,“湿黄昏”说明下雨的时间是在傍晚时分。“梁益”是今四川一带地方。这两句是写自己的心情和环境。“梁益旧游”指在梁州、益州两地的旧地游览。这一句表明了作者当时在梁州、益州等地的旧地。“三首”表明这是作者在梁州、益州两地所写下的三首诗。这三首诗都是写秋日景物,但第三首更具体地刻画出一幅秋天的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
(1)幅巾:头巾
筇杖:筇竹做成的手杖
篱门:用竹子编成的篱笆门
秋意萧条:深秋时节萧瑟凄凉的气氛
欲断魂:形容极度悲伤的样子
(2)恰似:好像、如同
嘉陵江上:从嘉陵江南边的路走
冷雨湿黄昏:秋夜的小雨,天色已晚
赏析:
首句写立于篱门之外,头上裹着幅巾,手执筇杖,面对萧瑟秋风,不由悲从中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而万物皆动。”(曹操《观沧海》)“萧瑟”二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声势浩大的威力,而且把自然界的声响同人的主观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片悲凉凄怆的气氛。
二句紧承首句“立篱门”,进一步渲染这种气氛:“欲断魂”,语出屈原《九歌》中的“哀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这里,它既指秋风使人感到的寒气逼人,又指秋天使人产生的伤感情绪。《礼记·月令》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可见秋风肃杀,正是人们心情沮丧的时候。因此,作者就在这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里,立在篱门之外,不禁悲从中来,“欲断魂”。“欲断魂”三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凄清,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嘉陵江上”,是作者在蜀地时所写的《登楼寄王官衡》一诗中的原句,意思是登上高楼远望,只见嘉陵江水滚滚东流。作者以“嘉陵江上”比喻自己的道路,意味着自己正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冷雨湿黄昏”,则是写作者在傍晚时分所处的境地。由于连日阴雨,天色渐晚,作者只好在路边避雨,这时天已渐渐暗了下来,四周一片朦胧,给作者增添了几分孤寂感。这两句诗与第一、二句相比,虽然只是平铺直叙地叙述了自己的行动和周围的情景,但作者却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两者相映成趣。
五、六两句是第三首诗的内容。“梁益旧游”,指作者曾在梁州、益州等地游览过。“三首”,表明这是作者在梁州、益州等地所写下的三首诗。这三首诗都是写秋日景物,但由于作者的感受不同,因而所写景物也有异趣。其中第三首写得更具体生动。
开头两句写自己的心情和环境:“幅巾”、“筇杖”和“篱门”“秋意”等词语,都显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头包幅巾,手持筇杖,站在篱门之外,面对着萧瑟的秋风,不禁悲从中来,想入非非。“秋意萧条”,不仅指深秋时节萧瑟凄凉的气氛,而且指作者因秋风而引起的愁思。“欲断魂”,形容极度悲伤的样子。
接下来两句具体描绘了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恰似嘉陵江上路”,指作者仿佛走在从嘉陵江边走过的路上;“冷雨湿黄昏”,指秋夜的小雨,天色已晚。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写得更为真切动人。“嘉陵江上路”,是说作者沿着嘉陵江上行。嘉陵江位于四川省内,是四川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沿途风景优美,是旅游的好去处。“冷雨湿黄昏”,是写嘉陵江上的天气和景象。嘉陵江上常有细雨,到了傍晚时分,雨下得更大了。由于雨大,江面上的雾气很重,天色显得分外黑暗。这一景象,与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和感受:作者站在篱门之外,望着茫茫的秋色和霏霏的秋雨,不禁想到自己的处境是多么孤独寂寞啊!于是便产生了“欲断魂”的痛苦感觉。“欲断魂”,语出《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双。”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忧愁,又烘托出周围的环境气氛,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