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不识柏梁建章之宫殿,安得峨冠侍游宴。又不及身在荥阳京索间,擐甲横戈夜酣战。
胸中迫隘思远游,溯江来倚岷山楼。千年雪岭阑边出,万里云涛坐上浮。
禹迹茫茫始江汉,疏凿功当九州半。丈夫生世要如此,赍志空死能无叹。
白发萧条吹北风,手持卮酒酹江中。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
【诗句释义】
我生来就不认识柏梁、建章的宫殿,又哪里能得到高官厚禄,侍奉帝王游玩宴饮。又不及在荥阳京索间,身着铁甲横持戈戟,夜以继日地酣战。
胸中迫塞烦忧思远游,溯江来到岷山的楼。千年的雪岭从阑边出来,万里的云涛在坐上浮动。
禹迹茫无际涯地开始于江汉,疏凿之功应当占九州的一半。男子生在世上要如此,赍志空死能不叹息。
白发萧萧吹着北风,手持酒杯在江中酹祭。姓名未灭终有磊磊之志,一定要与这东流入海一样。
【译文】
我生来就不认识柏梁、建章的宫殿,又哪里能得到高官厚禄,侍奉帝王游玩宴饮。又不及在荥阳京索间,身着铁甲横持戈戟,夜以继日地酣战。
胸中迫塞烦忧思远游,溯江来到岷山的楼。千年的雪岭从阑边出来,万里的云涛在坐上浮动。
禹迹茫无际涯地开始于江汉,疏凿之功应当占九州的一半。男子生在世上要如此,赍志空死能不叹息。
白发萧萧吹着北风,手持酒杯在江中酹祭。姓名未灭终有磊磊之志,一定要与这东流入海一样。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之作,作于公元821年(唐元和六年)。诗人此时已五十五岁,宦途失意,退居灌口庙东大楼,登临岷山,面对雪山,感慨颇多。全诗四首,此为其第一首。
“我生不识柏梁建章之宫殿,安得峨冠侍游宴。”首二句,诗人自叹生不逢时,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出游。“柏梁”,汉武帝时,汉武帝在柏梁台举行盛大酒会,群臣赋诗,其中著名的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建章”,汉武帝时,在建章宫设酒宴,群臣赋诗,其中著名的是扬雄的赋。《旧唐书》本传记载说:“元和中,诏曰:‘昔者柏梁献诗,子虚著论,美极文场;建章陈乐,相如承制,盛极乐府。”可见当时文人对这两种题材非常喜爱。“安得”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的遗憾。“我又不及身在”二句,诗人自叹不如古人,他羡慕汉武帝时的文臣武将,能在皇宫内侍奉皇帝游玩宴饮。“荥阳”,今河南荥阳县,在京索之间,地势险要。“擐甲横戈夜酣战”,形象地写出了古代将领英勇善战的特点。诗人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渴望。
“胸中迫隘思远游,溯江来倚岷山楼。”三、四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景色引发出内心的感慨,想到自己不能像古人那样驰骋疆场,于是产生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岷山”,四川西部高山,这里指蜀地。“雪岭”“楼”,都指成都附近的岷山。诗人登上岷山,遥望雪山,心潮澎湃。“雪岭”,即岷山主峰扇子崖下流出来的岷江上游,岷江在四川境内称为大江,因此称它为雪岭。“阑边”,指岷江边上。诗人站在岷山楼上,眺望着雪岭边的岷江,思绪万千。
“千年雪岭阑边出,万里云涛坐上浮。”诗人放眼远眺,只见岷江水波万顷,奔腾不息,好像要从阑边流出似的。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禹迹”、“云涛”,都是借代手法:禹迹,指岷江流域的山川;云涛,指岷江上奔涌而来的波涛。这两句既写了岷江的壮美风光,也写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寄寓了作者希望国家强盛、统一的愿望。
“禹迹茫茫始江汉,疏凿功当九州半。”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禹迹”,指大禹治水的足迹。“始江汉”,指大禹治水始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九州”泛指全国。“疏凿”,指疏导河渠,开凿渠道。诗人认为大禹治理洪水的功绩,应当占到整个中国的一半以上。这一联是说:大禹治水的功绩卓著,应当被载入史册。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也能像大禹一样为国立功,流芳百世。
“丈夫生世要如此,赍志空死能不叹。”诗人最后发出感慨:男子生在世上要有大作为啊,这样才不枉费了自己的志向。“赍志”,指抱负未展,志向未能实现。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看法:一个人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空死”,白白地死去。这一联是说:只有像大禹那样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大丈夫。
“白发萧条吹北风,手持卮酒酹江中。”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人已老迈。“白发”二字既指自己的头发白了,也指自己的年龄老了。“萧条”,形容人衰老的神态。“北风”,指寒冷的北风。诗人在北风凛冽中吹着白发,手持一杯酒向江中敬酒。“酹”,是古代的一种祭奠仪式。这一联是说:诗人感到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所以借酒消愁。“姓名未灭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诗人最后发出感慨:姓名未灭始终坚定不移,一定要像这江水东流入海一样永远向前发展。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的决心:要像江水一样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诗。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之情。诗歌结构严谨完整,语言质朴生动,富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