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弭节长生宫。广寒忽堕人间世,但怪步虚声散瑶台空。
四山沉沉万籁寂,夭矫髯龙舞娱客。弭貂老仙期不来,独倚栏干吹玉笛。
道人不怕九霄寒,银阙冰壶处处看。天台四万八千丈,明年照我扶藜杖。
【解析】
此诗写于作者任太白山主时,诗人在长生观月下饮酒赏景。全诗四句,前二句写长生观夜月美景;后两句写道士的豪迈洒脱。
“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弭节长生宫。”起韵两语,勾勒出一幅明月当空、夜静人寂的长生观夜色图。碧天万里,月光如洗,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悬在湛蓝的天空中,映照出长生观的轮廓。在这幽雅宁静的氛围中,诗人不禁肃然起敬,他以“清夜弭节长生宫”来表达内心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广寒忽堕人间世,但怪步虚声散瑶台空”。诗人由长生宫联想到了广寒宫,又想到那虚无缥缈的仙境——广寒宫。然而,当他听到玉笛声从长生观传来时,便觉得这玉笛声似乎从广寒宫中飘荡出来一样。玉笛声在寂静的夜空中飘荡,使广寒宫里的人们误以为是仙人来到了人间世间,纷纷走出广寒宫,来到长生观观赏这位不速之客的玉笛。
第四句“四山沉沉万籁寂,夭矫髯龙舞娱客”。“夭矫”,形容龙的姿态优美。这句意思是说四座大山沉沉地笼罩着大地,万籁俱寂。在这寂静的夜里,一条龙在长生观上盘旋飞舞,它那优美的身姿仿佛是来为玉笛伴奏的。诗人用“夭矫”来形容龙的形态和姿态优美,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五句“弭貂老仙期不来,独倚栏干吹玉笛”。“弭貂”,即披着狐皮裘。这句意思是说:披着狐皮裘的老道士没有来赴约,而自己却独自靠在栏杆边吹奏玉笛。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老道士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长生观夜景的喜爱之情。
第六句“道人不怕九霄寒,银阙冰壶处处看”。这两句意思是说:道人毫不惧怕九霄之上的寒冷,他可以到处观看到那晶莹剔透、洁白如银的冰壶。这里的“银阙”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句的意思是说,道人不畏严寒,他可以站在长生观上欣赏那晶莹剔透的冰壶,还可以看到那巍峨壮观的神仙居所。
末句“天台四万八千丈,明年照我扶藜杖”。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整首诗的总结。天台山,又称天台山,是中国浙江省东部的一个山脉。这两句意思是说:仰望那巍峨的天台山如同直插云霄的琼楼玉宇,它高高地耸入蓝天之中,其高度竟有四万八千丈之多。等到明年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将拄着拐杖登上这座高山去游览一番。诗人通过这一夸张手法表达了他对于天台山美景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长生观夜晚月色的七绝诗作。诗人以精炼的语言刻画了长生观夜月之美。诗中的长生观是一个远离尘嚣、清幽秀丽的环境,它位于高山峻岭之间,四周被云雾缭绕,景色非常美丽。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描绘了一个不同的画面。第一句“碧天万里月正中”,诗人描绘的是长生观上空明月照耀的情景。第二句“清夜弭节长生宫”,诗人描绘的是长生宫里人们在明月下漫步赏月的场景。第三句“广寒忽堕人间世,但怪步虚声散瑶台空”,诗人将广寒宫与长生观联系起来,想象广寒宫里的人们听到玉笛声后纷纷走出广寒宫来到长生观赏月的情景。第四句“四山沉沉万籁寂,夭矫髯龙舞娱客”,诗人描绘了长生观周围的山林寂静无声、万籁俱寂的景象。而在这寂静的环境中,一条龙却在长生观上欢快地舞动着。最后一句“道人不怕九霄寒,银阙冰壶处处看”则是诗人对长生宫道士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长生观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长生观的热爱之情。诗中的长生观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而诗人则将自己比作一位在长生观赏月的仙人,表达了他对这片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还将长生观比作了广寒宫,将广寒宫里的人们比作长生观里的客人,这种巧妙的比拟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