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喜登高,醉眼无疆界。
北顾极幽并,东望夸海岱。
喟然抚手叹,从古几成败。
英雄如过鸟,城郭但遗块。
今朝上黑塔,千里旷无碍。
忽惊风霆掣,坐觉天地晦。
急雨挟龙腥,溽暑为摧坏。
皇天念蟠郁,令我寄一快。
那知书生狂,自倚心眼大。
更思驻潼关,黄河看如带。
【注释】
雨中登安福寺塔:在安福寺之塔。
醉眼无疆界:醉眼朦胧,视线模糊,但并无界限。
北顾极幽并,东望夸海岱:放眼北方,看到幽州和并州一带;放眼东方,看到大海和泰山。
喟然抚手叹,从古几成败:感叹世事的兴衰成败。
英雄如过鸟,城郭但遗块:英雄如同飞鸟,城池只有遗迹而已。
今朝上黑塔,千里旷无碍:今天登上这座黑塔,看到千里之内一片空旷无阻。
忽惊风霆掣,坐觉天地晦:忽然间被雷电击到,感到天地昏暗。
急雨挟龙腥,溽暑为摧坏:急雨夹带着龙的腥味,酷热的夏天使得一切都遭到破坏。
皇天念蟠郁,令我寄一快:上天怜悯我的郁郁不得志,让我在这里得到一时的快乐。
那知书生狂,自倚心眼大:哪里知道这些书生狂妄自大,自以为心胸开阔。
更思驻潼关,黄河看如带:还想回到潼关去,看着黄河就像一条带子。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秋,诗人因受王安石变法排挤而贬谪黄州,在一次秋雨之中登上了安福寺塔。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十六韵,写诗人登高望远、览古叹今、感慨万千之情。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所感。“平生”二句点明题旨,说自己平生喜欢登高临险,如今酒醉后更是视野无限,毫无界限。“北顾”三句写放眼北方,看到幽州和并州一带;放眼东方,看到大海和泰山。这两句写自己胸襟阔达、豪气满怀。“喟然”以下八句是感叹人生。这八句都是用典,说自古以来有多少兴衰成败之事?英雄人物如过眼之飞鸟,他们身后的城郭只剩下一些废墟而已。诗人感慨万分,抚胸叹息:“慨然抚手叹,从古几成败。”接着诗人又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悲从中来:“英雄如过鸟,城郭但遗块。”这两句的意思是英雄像过客一样飞逝,他们的故地只留下一些废墟罢了。诗人感慨万分,愤慨地说:“我辈生不逢辰!”(《与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下面几句诗人又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他想到了自己曾经想回到潼关去,看着滔滔的黄河就像一条带子。然而他最终并没有回到潼关去。
最后两句是写登高时的感受。开头两句诗人写到:“今朝上黑塔,千里旷无碍。”意思是今天登上这座黑塔,可以看见千里之外的辽阔原野没有障碍物阻隔。“忽惊”两句写登高所见,“忽惊”是突然之间被雷电击到,“坐觉”是感觉到天地都昏暗了。这是写登高望远时的惊险。
“急雨”以下六句是写登高后的所见所闻。“急雨”两句是说急雨夹带着龙的腥味,酷热的夏天使得一切都遭到破坏。“皇天”以下六句是写登高后的感慨。诗人认为上天怜悯他的郁郁不得志,让他在这里得到一时的快乐。然而他哪里知道,那些书生狂傲自大,自以为心胸开阔。诗人还想到自己曾经想要回到潼关去,看着滔滔的黄河就像一条带子。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十六韵,写诗人登高望远、览古叹今、感慨万千之情。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所感。“平生”二句点明题旨,说自己平生喜欢登高临险,如今酒醉后更是视野无限,毫无界限。“北顾”三句写放眼北方,看到幽州和并州一带;放眼东方,看到大海和泰山。这两句写自己胸襟阔达、豪气满怀。“喟然”以下八句是感叹人生。这八句都是用典,说自古以来有多少兴衰成败之事?英雄人物如过眼之飞鸟,他们身后的城郭只剩下一些废墟而已。诗人感慨万分,抚胸叹息:“喟然抚手叹,从古几成败。”
接着诗人又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悲从中来:“英雄如过鸟,城郭但遗块。”这两句的意思是英雄像过客一样飞逝,他们的故地只留下一些废墟罢了。诗人感慨万分,愤慨地说:“我辈生不逢辰!”(《与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下面几句诗人又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他想到了自己曾经想回到潼关去,看着滔滔的黄河就像一条带子。然而他最终并没有回到潼关去。最后两句是写登高时的感受。开头两句诗人写到:“今朝上黑塔,千里旷无碍。”意思是今天登上这座黑塔,可以看见千里之外的辽阔原野没有障碍物阻隔。“忽惊”两句写登高所见,“忽惊”是突然之间被雷电击到,“坐觉”是感觉到天地都昏暗了。这是写登高望远时的惊险。
“急雨”以下六句是写登高后的所见所闻。“急雨”两句是说急雨夹带着龙的腥味,酷热的夏天使得一切都遭到破坏。“皇天”以下六句是写登高后的感慨。诗人认为上天怜悯他的郁郁不得志,让他在这里得到一时的快乐。然而他哪里知道,那些书生狂傲自大,自以为心胸开阔。诗人还想到自己曾经想要回到潼关去,看着滔滔的黄河就像一条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