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无一事,睡少自夙兴。
空庭翠雾合,高树红日升。
曳杖绕四廊,悄然不逢僧。
厨烟俄漠漠,鱼鼓亦登登。
晨粥香满堂,粱肉坐可憎。
匡山在何许,吾将买行縢。

【解析】

“寺居夙兴”是首句,点题,写诗人清晨起床后在寺庙中散步的情景。“闲居无一事,睡少自夙兴”,意思是说:我虽然过着清静的生活,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每天早晨醒来后,却总喜欢到院子里来散步,以清醒头脑。“空庭翠雾合,高树红日升”是第二联。“曳杖绕四廊,悠然不逢僧”是第三联。“厨烟俄漠漠,鱼鼓亦登登”是第四联。“晨粥香满堂,粱肉坐可憎。匡山在何许,吾将买行縢”是第五联和第六联。

“寺居夙兴”的译文是:我住在寺里,一早便起床散步。清静而无事,每日醒来后都去寺院庭院散步。

“空庭翠雾合,高树红日升”译为:庭院内一片翠绿,像浓雾一样弥漫;院中的古树,树上的叶子已经长成红色,太阳升起了。

“曳杖绕四廊,悠然不逢僧”译为:我在庭院中拄着手杖慢慢行走,四周没有遇到一个僧人。

“厨烟俄漠漠,鱼鼓亦登登”译为:厨房里的炊烟缭绕上升,渔鼓声也此起彼伏。

“晨粥香满堂,粱肉坐可憎”译为:早饭时,香气四溢的粥汤洒满了整个屋子,令人垂涎三尺的菜肴让人厌恶。

“匡山在何许,吾将买行縢”译为:匡山在什么地方?我得买上行囊准备去匡山了。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一首五绝。全诗描绘了作者早晨起床后在寺庙中散步的情景,表达了他远离喧嚣、追求自然的志趣。

首句“寺居夙兴”,点明了作者居住的地方——寺庙;次句“闲居无一事,睡少自夙兴”,表明他虽身处清闲之处,但仍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三、四两句则描写了他清晨起床后的活动,即在庭院中漫步。

五、六句“空庭翠雾合,高树红日升”,描写的是清晨时分庭院的景象。此时,庭院内的翠绿植被与朦胧的雾气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高大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片火红的颜色,显得格外美丽壮观。

七、八句“曳杖绕四廊,悠然不逢僧”,描述了作者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他在庭院中拄着手杖慢慢地行走,周围并没有遇到一个僧人。这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或者对僧侣生活的厌倦。

九、十句“厨烟俄漠漠,鱼鼓亦登登”,描绘了厨房中飘散的炊烟和渔民们敲打鱼鼓的场景。炊烟袅袅升起,鱼儿的打捞声响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十一、十二句“晨粥香满堂,粱肉坐可憎”,则是对早餐的描述。作者品尝了美味的粥品和丰盛的菜肴,但却觉得它们难以下咽,令人感到厌恶。这既可能是由于他对食物本身的审美情趣所致,也可能是由于他内心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十四句“匡山在何许,吾将买行縢”则是结尾两句。“匡(kāng)山”,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是一座著名的山峰。诗人在此表达了他想要前往匡山的愿望和决心。然而,他也清楚自己并非真正的隐者或高人,只是希望通过外出旅行来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而已。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清晨起床后在寺庙中散步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佛教以及世俗生活的复杂情感。同时,它也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纠结,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