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
秋雨如漏壶,点滴连早暮。
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
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
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
【注释】
《悲秋》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此诗作于天复四年(90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时事、抒写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五言律诗。
首联“悲秋”二字,点出诗题,直抒胸襟。诗人以秋夜孤灯映照,秋雨连绵滴漏为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国事的忧虑。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秋雨的连绵不断,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以及国家面临的危难局面。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的担忧,以及对国家的忧虑。
颈联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国事的关心和责任感。他认为,既然身为楚地之人,就应该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担忧。
尾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以及对国家的忧虑。他认为,既然三军老弱不能作战,比屋困顿无法征赋,那么江淮之间就应该每年都要列戍,以此来保证国家安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当责任的态度。这种情感和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值得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