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湖秋渺然,是间可以著钓船。
浩歌莫过石帆下,烂醉夜泊樵风边。
茫茫沙月忽侧堕,袅袅山气时孤鶱。
冥鸿远举谢斯世,白鸥自放全其天。
幽栖幸脱市朝械,捷径那著功名鞭。
人生各自适意耳,稷禹巢许知谁贤。
【注释】湖:指西湖。云门:山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三百里:形容湖很大。钓船:钓鱼用的船。浩歌莫过:大声地唱歌,不要超过限度。石帆:即雷峰塔下的雷峰,因塔形如帆而得名。烂醉夜泊樵风边:在樵风山的旁边宿了一夜酒。樵风:山名。侧堕:倾斜。袅袅:形容烟、气等升腾的样子。冥鸿:传说中一种高飞远举而不知所止的大雁。谢:辞别。斯世:此世界。白鸥:白色的鸥鸟。自放:自由自在。幽栖:隐居。幸:幸亏。市朝械:指官府。捷径:求官的捷径。那著:哪能。稷(jì):古代传说中的贤人。禹:夏代的开国君主。巢许:传说中商末周初的隐士,曾与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后来都辞让于天子而退居山林。知谁贤:怎么知道谁是贤人?
【赏析】这是一首写西湖秋景和作者对官场厌倦的诗。前半部分写泛舟游湖,后半部写隐居山林。全诗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风格清丽自然,情调闲适恬淡,语言明白畅达,音节和谐匀称,堪称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首联“三百里湖秋渺然,是间可以著钓船”,点明题意。西湖之阔,为天下所共知,但诗人却说“三百里”还不够大,足见其夸张。“渺然”,无边无际的意思。“是间”,这里是说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湖中间,正好可以摆下钓鱼船,说明作者在湖上泛舟游湖的情景。
颔联“浩歌莫过石帆下,烂醉夜泊樵风边”,写泛舟时的情景。“浩歌”,大声的歌声,形容歌声响亮。“莫过”,不要太过分。“烂醉”两句的意思是说在雷峰山下尽情地唱歌,到樵风山边去痛痛快快地喝酒,直到天黑才住下。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雷峰塔下的雷峰,因塔形如帆而得名。雷峰塔下,是当时西湖最繁华的地方,因此这里也成了游客们最喜欢来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尽情地唱着歌,喝着酒,直到天黑才住下来。
颈联“茫茫沙月忽侧堕,袅袅山气时孤鶱”,写落潮时月影横斜的情景。“茫茫”二字,既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又表现作者面对如此美景而产生的无限感慨。“时孤鶱”三字,则描绘出月光在山间飘荡不定、忽东忽西的景象,给人以空灵之感。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落潮时,月亮的影子斜挂在水面上,显得十分优美;而随着山势的变化,山间飘荡的雾气也时而高时而低,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作者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尾联“冥鸿远举谢斯世,白鸥自放全其天。”写作者辞官归隐的愿望。“冥鸿”,传说中一种能高飞远举而不知所止的大雁。“谢”,辞别。“斯世”,指世间。“自放”意为自由自在。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想法。他羡慕那些能够高飞远举、不受世俗束缚的大雁,希望能够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幽栖幸脱市朝械,捷径那著功名鞭”,是对整个诗歌的总结和升华。“幽栖”意为隐居生活,“幸脱”意为庆幸自己能够脱离世俗。“市朝械”指的是官府的刑罚工具,这里用来比喻官场中的繁文缛节和束缚。“捷径”指的是求官的捷径,即通过走关系、送礼等方式谋取官职。“那”表示否定的意思。“稷、禹、巢、许”都是古代著名的贤人。《诗经·大雅·文王》中有“稷降皋比”(指舜帝)和《尚书·尧典》中有“禹平水土”之说;又有关于巢父、许由的传说故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幸好我能够逃离官场的束缚,不需要再去走那些求官的捷径了。
这首诗采用了赋体的形式,通过描写西湖秋天的景色和作者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