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中虚窗雨气入,堂前丛竹雨声急。
山童束缊走求火,屋漏惟愁打书湿。
秋风䆉稏九千顷,此夕真成倾玉粒。
踏歌作社约比邻,一饱今年可平揖。
【注释】
夜雨暴至:夜深时大雨突然来临。
堂中虚窗雨气入:堂内空空,窗户大开,雨水从窗外飘进。
山童束缊走求火:山童(指打柴人)捆好柴草,急急忙忙地找火种。
屋漏惟愁打书湿:房屋漏雨,只担心书被淋湿。
秋风䆉稏九千顷:秋天的风吹动稻穗,像波浪一般。
此夕真成倾玉粒:今晚真的成了丰收之年。
踏歌作社约比邻:在田间踏着歌声组织农民聚会,邀请邻近的农民一起欢庆丰收。
一饱今年可平揖:今天吃饱了,今年就可以和邻居们一样富足了。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秋。作者任徐州知州,有感而发。首二句写夜雨骤至,狂风暴雨直扑庭前,“虚窗”、“丛竹”、 “急雨声”三词,渲染出风雨肆虐之状。“山童束缊”五字,既写山童急迫奔走,又暗寓诗人自己急于为官的心境。以下四句写农家生活。屋漏、书湿、秋风、玉粒,都是农村的实情。结末两句写农民丰收之后的喜悦。“踏歌”二字,不仅写出了他们欢乐的心情,而且暗示了农民们对苏轼的感激之情。全诗以农事起兴,由物及人,最后归到自己的身上,构思巧妙,立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