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学诗未有得,残馀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毬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疋。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

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
打毬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疋。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

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
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这首诗是陆游的自述,回顾了他学习诗歌的过程和创作的发展过程。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豪放的个性著称。他的许多诗篇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本诗即是他在一次夜晚读书时所感而作,通过回忆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首联“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表明了陆游开始学习诗歌时的困惑与无奈,由于缺乏灵感和理解,他不得不向别人求教。这反映了他初学时的困境和对诗歌艺术的渴望。接着的“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则进一步表达了他的自我认知:尽管自己努力尝试,但因为体力和精神状态的限制,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因此感到惭愧。

中间两联描述了他在军队中的日常生活与体验,包括在战场上的辛勤劳作(“四十从戎驻南郑”)和军中宴会的热闹场景(“酣宴军中夜连日”)。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两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展示了军中生活的奢华和享乐,同时也暗示了这些生活对他艺术创作的积极影响。

后半部分则转向更深刻的思考,“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这里提到“三昧”指的是诗歌创作的精妙之处,而“屈贾”则是指屈原和贾谊这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才华和作品使陆游深感震撼并成为他学习的榜样。通过这样的比喻,他表达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敬仰。

结尾的“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强调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即能够将自然之美、历史之深融入诗歌之中,无需借助外在之物如剪刀和尺子,而是凭借内心的感悟和自然的启示来完成艺术创作。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显示了陆游作为诗人的独特天赋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超越创新。

最后的“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则是对整个诗歌界的总结性评价,他认为尽管社会上有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但他们的作品往往未能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无法与古代的杰出诗人相比。这一感慨体现了陆游对于诗歌艺术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最后一句“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更是表达了他对自己晚年可能无法继续从事诗歌创作的忧虑以及对古代优秀诗歌遗产的丧失感到痛惜。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是一首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诗歌,通过对陆游个人经历和艺术探索的描述,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历程。这首诗不仅是对他的诗歌才能的一种展现,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深刻反思和传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