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白未及童,齿摇未及脱。
正如一席饮,烧烛将见跋。
溪山环草舍,霜露侵布褐。
文章虽自力,亦已强弩末。
宁将垂老耳,更受世事聒。
匡庐入我梦,行已寄瓶钵。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
(1)“发白未及童,齿摇未及脱”,白发还没有达到儿童那样黑亮,牙齿还没有脱落。
译文:人到老年头发已经花白,牙齿也摇动不定了。
“正如一席饮,烧烛将见跋”,好比是一个人正坐着饮酒,烛光摇曳着,他即将辞别人世了。
译文:就像一个人正在饮酒,烛火摇曳之中,他就要辞别人世了。此句运用典故,借“烧烛”暗示自己生命将尽。
(2)“溪山环草舍,霜露侵布褐”,溪水山峦环绕着我的草舍,霜雪渗透了我的褐色的粗布衣服。
译文:我居住在溪水环绕的山脚下,我的衣衫已被霜雪浸湿。
“文章虽自力,亦已强弩末”,虽然我的文章是自己努力写的,但也是临近衰朽的末尾了。
译文:虽然文章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已是接近尾声了。
(3)“宁将垂老耳,更受世事聒”,与其让耳朵经常接受世俗的喧嚣,不如保持内心的宁静。
译文:与其听惯世俗的喧嚣,不如保持心灵的宁静。
(4)“匡庐入我梦,行已寄瓶钵”,我梦见庐山在梦中,我已经将它寄托在我的行囊中。
译文:我梦见庐山在我的梦境中,我已经将它寄托在我的行囊里了。
赏析:
首联两句写自己年事已高,却还未有退隐之意。“发白”,指人的发色变白,这里用来形容年老。“齿摇”,形容年岁大而牙齿松动,这里用来表明年迈。作者通过对比自己与孩童和壮年的白发、牙齿,表达了自己虽然年纪不小,但还没有想要退休的意思。诗人以“未及”二字来修饰“童”字与“脱”字,说明自己虽然已经到了老年,但并没有像孩童一样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活力,也没有像壮年一样有旺盛的精神力量去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这种对比更加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辛酸。
颔联两句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诗人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中,周围是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然而这样的生活环境并不能给他带来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这种焦虑与不安源于他对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诗人用“犹”字来形容他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他对生活的厌倦和对未来的恐惧。这里的“犹”字既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又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颈联两句写诗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及其心境的变化。诗人被大自然的美丽所吸引,同时也被它的无情所困扰。他看着周围的山山水水,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悲伤和失落。这种悲伤来自于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来自于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这种心境的变化使得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他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而不是去追寻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感悟以及他内心的变化和转变。
尾联两句表达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和选择。诗人认为,与其让自己的心灵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打扰,不如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里的“宁”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更受世事聒”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嘈杂声音的厌恶和反感。他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在行囊中,不再为外界的声音所扰。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生活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人用自己的经历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