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蕲一饱,闵闵望有年。
水旱适继作,斗米几千钱。
镜湖泆已久,造祸初非天。
孰能求其故,遗迹犹隐然。
增卑以为高,培薄使之坚。
坐复千载利,名托亡穷传。
民愚不能知,仕者苟目前。
吾言固应弃,悄怆夜不眠。
【注释】
镜湖:在今安徽芜湖县东南。
躬耕蕲一饱,闵闵望有年:我亲自耕种蕲春的土地,希望过上丰足的生活。躬耕,亲自耕种。蕲,地名,属安徽省。一饱,指丰足生活。闵闵,形容忧思的样子。
水旱适继作,斗米几千钱:水灾和旱灾接踵而至,斗米价值几千钱。适,恰好。继作,接连不断地发生。斗,量词。古代十升为斗。
镜湖泆已久,造祸初非天:镜湖的泛滥已经很久,造祸并非是天的错。泆,洪水泛溢。
孰能求其故,遗迹犹隐然:谁又能找出原因,遗迹还隐隐约约地可见。孰能,谁能够。
增卑以为高,培薄使之坚:增高土堆使它显得高,培厚地面使它显得坚硬。卑,低的地方或地位。
坐复千载利,名托亡穷传:坐着享受千年的利益,名声却流传不绝。坐复,长久地享受。
民愚不能知,仕者苟目前:百姓愚昧无知,不能理解,而做官的人只追求眼前利益。
吾言固应弃,悄怆夜不眠:我的话本来就该被抛弃,我夜里不能寐。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茶学家。此诗大约作于宋哲宗元丰元年(1078),当时作者刚从狱中释放出来,任国子监教授。这首诗借描写镜湖的变迁来抒发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慨之情。全诗四联八句,每联两句,共十二句。
首联“躬耕蕲一饱,闵闵望有年”,写自己亲耕蕲春土地以求得丰收,然而连年水旱灾害不断,使得自己只能望穿秋水,盼望着有年头好收成。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农民的同情和对于自然灾害的无奈。
颔联“水旱适继作,斗米几千钱”进一步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困境。水旱灾害接连不断,使得斗米价格高达数千钱,这是多么悲惨的生活啊!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农民的同情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愤慨。
颈联“镜湖泆已久,造祸初非天”则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揭露。镜湖的泛滥已经很久,造祸并非是天的错。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于政治腐败的愤慨。
尾联“孰能求其故,遗迹犹隐然”则再次回到了对于政治问题的反思。究竟谁能找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而那些痕迹还隐约可见。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对于政治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
全诗以镜湖的变迁为线索,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刻画、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政治问题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政治腐败的愤慨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