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十日夜衰,羸然骨立不支持。
一身百病作无时,饭且不足那论医。
镜中之人定是谁,面骨突兀鬓成丝。
买棺作冢计已迟,一旦宁免累诸儿。
门前湖山可遨嬉,心虽欲往力不随。
左车牙脱吁可悲,问汝何不食肉糜。

【注释】

老疾戏自赠:年过七十,日夜衰老,身体羸弱,骨瘦如柴,无法自立。百病缠身,无时不有。吃饭都困难,更别说求医了。镜中之人是谁?面骨突兀,鬓成丝。买棺作冢计划已迟,一旦去世,恐怕要累及子女。门前的湖山可以游玩,心却想过去,力却跟不上。左车牙脱吁可悲,你为什么不吃肉?肉糜指吃人。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当时诗人年逾七十,因“五难”而被迫弃官家居。在这首诗里,他自叹衰老、多病、无力医治,但又渴望自由,追求欢乐。全诗语言平实朴素,但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悲壮之情。

第一句写“年过七十”,日衰夜衰,形容自己年老体弱,骨骼瘦削,不能自立。“羸然骨立不支持”用夸张手法描绘自己的衰老之状。

第二句以“一身百病作无时”来进一步强调自己身体的脆弱。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同时,“饭且不足那论医”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镜中之人定是谁,面骨突兀鬓成丝。”这句诗通过镜子里的自己形象,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憔悴不堪、白发苍苍的形象,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悲伤和无助。

第四句“买棺作冢计已迟”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他担心自己会因为疾病而去世,这将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负担。因此,他决定不再购买棺材和墓地,以免给家人带来更多的麻烦。

最后两句“门前湖山可遨嬉,心虽欲往力不随”则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无力改变现状的遗憾。尽管他渴望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湖山之美,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力不从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遗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